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深度学习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刘星南骆仁波陈玲周艺霖...
    2073-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背景下,客观科学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是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重点与难点之一.针对现有研究在数据选取、方法构建和结果分析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正向规划"和"反规划"理论,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的综合视角出发,依托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一种城镇开发边界自动划定方法,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实证案例,进行了城镇开发边界自动划定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自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结果更为客观;②城镇开发边界研究结果与规划成果在空间分布趋势上具有较高一致性,相比之下研究结果用地集约节约程度高,更符合未来用地发展要求;③城市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人口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子.综上,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客观科学地自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研究结果符合未来用地发展趋势,能给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城镇开发边界深度学习多源数据融合深度神经网络地理探测器

    中国投资银行服务能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赵欣宇潘峰华张旭晨蔡周迁吉...
    2083-2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 1993―2020年上市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活动,计算城市投资银行服务总值以揭示中国投资银行服务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投行服务能力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投资银行服务格局以北京、深圳和上海 3个城市为主中心,形成东南部地区密集,东北、西北、西南稀疏的分布格局,总体上中国投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且呈现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②北京是中国的投行服务中心,除沪深外,广州、南京、福州、杭州等城市表现出色,"北京-深圳""北京-上海"相互服务程度高,合作密切,北京自服务值最高,深圳、广州、上海自服务占比较低;③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行政级别和城市创新力对城市投资银行服务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揭示其对东部地区投行服务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均影响不明显或呈负向影响.本文关注中国投资银行的地理格局,对该行业服务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知识性证据,为进一步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和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投资银行服务联系金融地理高级商业服务业

    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及其网络复杂性的时空演化——基于专利转移数据

    谢聪王强
    2093-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能源结构高质量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技术专利转移数据,通过构建技术转移有向加权网络,并借助复杂网络分析、网络模体、有向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等模型,对 2001-201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网络复杂性进行时空格局刻画.研究发现:① 新能源技术转移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参与度不断提高,逐步打破了地域限制,并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② 技术转移网络集聚态势与关联性不断提升,但存在网络关联稳定性不强、网络互通性较弱等不足.③ 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性中心城市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网络中发挥着扩散/集聚核的作用,并遵循技术梯度推移的规律有序演化.④ 网络权力格局上,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网络并没有完全遵循"高中心性-高控制力"的领导核心城市到"低中心性-低控制力"的裙带边缘城市的一维匹配关系,而是也存在"高中心性-低权力"的中心集约城市和"低中心性-高权力"的权力门户城市的非匹配关系.

    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复杂网络网络模体有向转变中心性有向转变控制力

    中国国际河流合作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

    潘莹李灿松刘晓凤
    2103-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之一,与周边诸多国家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国际河流条约是沿岸国家间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如何达成这种合作的系统探讨较鲜见.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解析了与中国签署国际河流条约规范文件的周边国家的空间格局,发掘国际河流合作得以达成的多种要素匹配共现的条件;基于跨境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思想,着重关注河流自然生态特征、流经国特征及国家间关系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际河流合作形成机制.主要结论有:①中国签署的国际河流条约在地区分布上以东北部和西南部的签约数量居多,在主题分布上以河流的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合作为合作重点.②影响中国签署国际河流条约的单项因素中,河流大小和流域国家间的国际关系对条约签署起决定性作用;多因素条件组合中,覆盖率最高的路径为:只流经中国和一个非G20大国的大型国际河流在缺乏流域管理机构的情况下,通常会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及以上等级关系的国家合作.③不同合作主题的条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国际河流合作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本文系统展示了国际河流合作达成的多因素综合分析视角,为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供了参考.

    国际河流河流条约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运输方式的中国贸易网络结构韧性

    方嘉雯盛涵天贺灿飞
    2113-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运输作为承载全球贸易流动的直接物质通道载体,深刻影响着国内城市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利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采用复杂网络韧性分析法,探索网络的整体韧性和应对冲击时城市间的运输替代性关系.研究发现:各类运输方式下的贸易联系网络整体联系程度加强,陆上运输贸易网络的组团性更强,非陆上运输模式的自由度更大;国内运输系统的完善为开拓多样贸易运输方式提供可能;水运贸易网络整体韧性较强,铁路贸易网络整体韧性较弱,航空和公路贸易网络韧性水平相当且发展迅速;城市之间的运输替代网络逐步完善.本研究将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中国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参考.

    交通运输贸易网络复杂网络网络韧性运输方式

    双循环视域下制造业服务化与双重价值链及其提升效应的时空分异研究

    王蓓陈虹
    2123-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中国各省域服务化、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嵌入度纳入同一个测量框架下进行测量,实现服务化提升GVC与NVC双重嵌入度在双循环视域下的时空分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GVC、NVC呈现高-高、低-低聚集的正向关联模式,服务化通过创新效率与生产成本中介而提升中国各省域的制造业GVC与NVC,对大部分区域NVC的提升效应较GVC的提升效应更高,中国京津冀及北部、东部地区等经济发展的极值地区的制造业GVC与NVC的服务化提升效应较为显著,源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提升效应相较于源自其他地区的服务化更为显著.

    制造业服务化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

    促进郊区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居住随迁的因素——基于多源大小数据结合的武汉市实证研究

    牛强唐梦帅梁晓倩杨秀...
    213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郊区新城高速发展,新城吸引了大批就业迁入,但众多就业者的居住并未随迁,出现了普遍的职住分离现象.然而,目前有关郊区新城就业者职住分离的原因多为定性讨论,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尚不明确.以武汉市郊区新城为例,基于多源大、小数据,运用多层BLR-MLR(二元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问卷统计分析,分别探究通勤距离、个人属性、建成环境、家庭结构等对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居住随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建成环境、长距离通勤、优质的教育资源、合适的房价以及稳定的工作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的居住迁入,相反则会阻碍其迁入;家庭因素在非单身的职住分离就业者迁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女性尤甚.

    郊区新城长距离通勤职住分离居住随迁大小数据

    中国典型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评价与提升策略

    孙国霞张淼赵放
    2144-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3-2022年样本数据,采用Super-E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典型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分析了效率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动态演进特征,并通过Tobit模型研究了冰雪旅游政策、冰雪赛事对冰雪旅游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以及冰雪旅游关注度和冰雪旅游企业数量的渠道作用,提出了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①2013-2022年中国典型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均未达到有效状态,北京的效率最高,天津效率最低.②地区间冰雪旅游发展效率的差距明显,研究期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大.③典型地区冰雪旅游发展效率的类型转移存在一定惰性,且效率水平越低的地区存在的路径依赖越强.④冰雪旅游政策和冰雪赛事对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关注度和冰雪企业数量在其中均起到明显的正向中介作用.

    冰雪旅游效率评价Super-EBM冰雪赛事网络关注度

    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

    江孝君王小艳杨青山
    2155-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将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真正增长极,对于构建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以此为立足点解析了 2001-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 EES系统耦合度优于协调度,两者绝对差异及相对差异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集聚+级差"的演化格局,形成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区、山东沿海城市群 3个相对高值区,耦合协调空间对应关系明显.② EES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由沿海到内陆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尺度差异格局呈省间差异>省内差异>区间差异.③ EES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特征,城市群中心城市为区域增长极;呈等级化特征,与城市行政等级正相关;呈职能化特征,综合型职能城市优于资源型城市;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④ EES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化是自然地理区位、子系统相互作用、空间邻近效应、战略政策等诸多要素及相关因子综合驱动的,驱动因子作用方向及区域基本保持一致.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区域增长极耦合协调发展环渤海地区

    基于GTWR模型的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

    郭付友李睿尹鹏孙永胜...
    216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 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 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如下:①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水平区域不断减少,高水平区域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中、上游地区,且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②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地区;③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多尺度与多时空交互融合发展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

    城乡融合时空地理加权回归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