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一词的流传始于俄国,却在欧洲其他地区产生内涵变易和发展.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充斥着理性与信仰的交锋,这种交锋为世纪末虚无主义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在如何超越虚无主义问题上,尼采通过价值重估打破传统的价值体系,用感性个体取代普遍理性的绝对统治.海德格尔则诉诸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通过诗意的沉思克服价值之虚无.然而,无论是对价值理性的否定还是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都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入手,通过资本批判揭示了虚无主义产生的世俗根源,在通往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主体精神世界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