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语境、演变形塑与未来指向

    王增福孙晓桐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不断创新现代化理论,又要持续推动现代化进程,更要传播现代化叙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形象建构与输出的叙事载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演变及其走向,都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百余年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历经孕育与萌芽、生成与转化、外显与超越等历史阶段,已形成一套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增强话语叙事粘性、优化话语传播路径,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垄断地位,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不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迈向新征程,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出场语境演变形塑未来指向

    全球化时代提升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效度的多维路向

    张意梵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外传播承担着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全球化时代,面对外界的疑惧与冷遇,中国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方式等维度精耕细作:在传播主体之维,要落实主体责任、借助"他者"传播、强化队伍建设,以协同式传播主体捍卫话语主导力;在传播内容之维,要挖掘文化优势以凝聚"话语共识"、深耕话语内容以推进"内容共鸣"、聚焦议题设置以促进"议题共振",以原创性传播内容提升话语阐释力;在传播受众之维,要在把握受众情感差异中转换话语叙事、在细分受众语言差异中促进译介兼容、在着眼受众平台差异中推进分类传播,以分众化传播策略增强话语感召力;在传播方式之维,要善用修辞化传播满足话语期待、善用视觉化传播延长话语记忆、善用故事化传播拉近话语距离、善用多模态传播增强话语效果,以具象化传播方式提高话语亲和力.由此,方能独辟蹊径地延展话语传播空间,持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传播的话语效度.

    对外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方式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子央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中国未来方向,准确判断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开辟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实践探索经验启示

    新时代小微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问题探析

    傅辰晨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小微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小微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既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小微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应是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组织建设力、发展助推力的合力.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从助推企业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组织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提升.

    小微企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关于鲁迅与抗战的几个问题

    曹振华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鲁迅作为民族魂成为号召全民抗战的旗帜.然而在鲁迅研究史上,鲁迅的抗战又近乎研究盲点,主因是1937年"七·七"事变长期作为抗日战争起点,而鲁迅逝世于1936年,这客观上造成鲁迅与抗战无直接关系的错觉.对鲁迅抗战研究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无力应对来自历史虚无主义有关鲁迅对日本寝华态度问题的"质疑",他们轻则给鲁迅贴上"亲日派"标签,更有甚者则暗示鲁迅通敌.在当今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语境中,重视对鲁迅抗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和拓展抗日战争研究.鲁迅的抗战,有其独具个人品格的重要特性,即是不依附于官方和任何政治势力的个人独立自主行动.具体表现一是其先行性与预见性,鲁迅反对日本侵略始于20世纪初年的日俄战争期间,早于"九·一八"事变近三十年,并随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反侵略历史进程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二是以思想精神启蒙改造国民性,唤起民族自觉、凝聚民众力量;三是批判统治集团妥协退让卖国投降;四是主张学习敌人的优长,重视对敌国做统战工作.鲁迅的抗战,是近现代中国反侵略精神意志的表现.

    鲁迅抗战救亡与启蒙改造国民性

    周氏兄弟与清末白话报刊——以周作人江南水师日记(1901-1905)为中心的考查

    张向东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多以为周氏兄弟在"五四"文学革命之际转向白话写作,是一种突变.但考查周作人江南水师学堂期间的日记,就会发现,周氏兄弟当年不仅购买、订阅《白话丛书》《杭州白话报》等早期的白话书报,而且还与清末白话报人之间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关系网络.他们受清末白话报刊的影响,曾尝试用白话写信和启蒙文章、翻译西洋小说,并在文学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史料的发掘,一方面可以将周氏兄弟在文学革命中的"转向"与他们参与清末白话报刊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改变此前对他们参与文学革命的看法;另一方面,周氏兄弟"低度"参与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事实,又说明他们和清末白话文运动之间存在分歧.而周氏兄弟语言观的独特性,既给他们个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独异性,也为"五四"白话文超越清末白话文,开辟了新的道路.

    周氏兄弟清末白话报刊文学革命

    复仇精神的现代诠释与生命意识的价值重构——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书写

    王晓文陈夫龙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仇是一种自掌正义的极端化形式,这与侠的快意恩仇的非正统倾向及其与朝廷官法对立的特质是相通的,复仇的精神行为与侠义伦理存在价值耦合.鲁迅着眼于人的生存、发展和民族解放,继承了传统复仇精神的内髓,以笔为剑,将对复仇精神的现代诠释同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相联系,将复仇同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公道的诉求紧密结合,从向专制强权暴力复仇的决绝姿态与慷慨赴死的义勇精神、向无物之阵复仇的绝望抗争与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向自我复仇的精神内省与向死而生的价值探寻等三个层面,演绎和彰显了复仇精神的多重内涵,灌注了因爱生恨起而复仇的生命意志,追求向死而生的终极意义,从而实现了对生命意识的价值重构.

    鲁迅复仇精神生命意识价值重构无物之阵

    论新媒体生态艺术中的自然观

    孙丽君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生态艺术由关注生态的集体作者创作,不同作者群体对生态主题有着不同理解,其自然观通过创作过程中的主题先行和接受过程中的交互共生进行具体表达.新媒体生态艺术将自然的构成要素由实体性物质层面推到非实体性的气氛层面和关系层面,强化对人类再造自然的追求;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推进到人类全身性参与,通过对虚拟空间的模拟增强了新媒体艺术反思生态危机的合法性.提升新媒体生态艺术对自身创作方式的反思,使人们重返真实的自然,提升人们的整体性思维,是新媒体生态艺术表达自然观的方向.

    新媒体生态艺术自然观静观审美模式整体性思维

    中国美学现代化叙事的两种方式及反思

    杨宁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中国美学现代化的叙事主要有两种模式:"思想启蒙"和"引进移植".前者从思想理论层面强调阶级更替和社会演变对美学现代转型的作用,后者从学科话语层面强调西方美学的引进移植对现代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两种模式的背后蕴含的是美学史叙事中学科与思想、事件与理论、自律与他律的复杂关系.厘清这些关系的关键是明确美学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并建构具有本土性的美学理论体系.具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体系逻辑起点应定位在"人"上,现代化本质上是"人"从封闭残缺状态走向开放自由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性结构的感性和理性层面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维度上的展开.也正因如此,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显示出两个主要特点:其一是表层的断裂性与深层的连续性;其二是表层的功利性与深层的非功利性.

    美学现代化思想启蒙引进移植学科与思想自律与他律

    生态存在论美学:世界生态美学理论创新的中国形态

    江飞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发展和完善,始终立足于中国现实,与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进程高度一致.生态存在论美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综合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成果,尤其批判吸收了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哲学和美学,重新阐释了"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人诗意地栖居说""家园意识""在家"等概念和命题;同时批判吸收了卡逊的生态批判精神、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荒野哲学"以及生态批评思想,提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和生态人文主义构想,重建自然美在美学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而重新发掘和阐释了"中国资源"尤其是"天人合一"东方式存在论哲学,创建起具有足够阐释力和民族性的"生生美学",为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的未来命运提供了一种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蓝图和中国方案,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的代表形态,也成为世界生态美学理论创新的中国形态.

    生态存在论美学曾繁仁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人文主义生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