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分析论的结束处,康德以范畴表为次序和指示,提出了"无"的概念表,其中包括四类"无"的概念: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概念的空虚对象、没有对象的空虚直观和没有概念的空虚对象.从内容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分别指可思不可感之物(本体)、相对于实在之物的否定性(感觉的消失)、纯粹时空形式和自相矛盾的概念之对象.从构成上看,四类"无"的概念均产生于"概念—对象—直观"三元结构中全部要素或部分要素的缺失,并由此可按无的程度区分为绝对的"无"、不定的"无"、作为形式之"有"的相对的"无"和作为知觉之"有"的相对的"无"."无"的诸种概念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揭示了认知的构成要素,或构成知识与幻相的界限,或表明了认知的"黑洞".对应于"无"的概念表,概念之"有"、现象之"有"、直观之"有"和知觉之"有"共同构成了"有"的概念表."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联展现出,康德的批判哲学触及了西方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