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场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多样性

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场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多样性

扫码查看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covery years of a heap leaching wasteland of a rare earth mining area

李启艳、黄偲祺、朱晨璐、李宗勋、郭世鸿、侯晓龙

展开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350002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002

离子型稀土矿 人工建植 植被演替 植被相似度 生态恢复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建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2017Y00012018R012CXZX2018126CXZX2018137

2020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64
ISSN:2096-0018
年,卷(期):2020.40(3)
  • 2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