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地理分布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差异

    杨晓娟刘世男邓必玉梁永延...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以广西野生水松根际土壤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地理分布水松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其与根际土壤养分和地理气候间的关联。结果显示,广西不同地理分布水松根际微生物优势菌门皆是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属皆为大肠杆菌,根际土壤真菌都以腐生型为主。不同地理分布水松根际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其中,覃塘较低,天等和宾阳较高。相比于其他地理分布的根际微生物,苍梧细菌和雁山真菌生物标志物较多,而覃塘细菌和平乐真菌生物标志物较少。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广西不同地理分布水松土壤养分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紧密关联,而气候是塑造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此外,有效磷、全磷、年平均相对湿度、速效钾是细菌群落的驱动因子,年平均相对湿度是真菌的驱动因子。厚壁菌门、酸杆菌门、帕氏菌门、Sva0485、担子菌门和摩氏菌门与土壤磷、钾有紧密关联。

    水松地理分布根际微生物群落环境因子

    高海拔地区3种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王运曦丁访军周华吴鹏...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贵州省高海拔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威宁县沙子坡林场云南松林、云南松-麻栎林和桤木-麻栎林两个土层(0~20、20~4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林分类型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及酶活性,采用方差、相关性及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脲酶(URE)、β-葡萄糖苷酶(βG)、蔗糖酶(SUC)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表现为桤木-麻栎林显著高于云南松-麻栎林和云南松林(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0~20 cm 土层中云南松-麻栎林最低(P<0。05),20~40 cm 土层中云南松林最低(P<0。05)。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均以云南松-麻栎林最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磷(TP)含量是酶活性的影响因子,SOC含量、TP含量、无定形态氧化铝(Alo)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无定形态氧化铁(Feo)含量和pH值是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子,SOC含量是决定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桤木-麻栎林和云南松-麻栎林土壤质量整体高于云南松林,在未来的森林经营中,该地区可以适当对云南松林进行树种结构的调整,以期进一步提升土壤质量。

    高海拔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性质贵州

    施氮对长白山次生林土壤与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邓子豪陈志杰韩士杰卢安琪...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进而如何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在长白山山杨-白桦次生林样地以施氮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3个施氮梯度[0 kg·hm-2·a-1(N0)、25 kg·hm-2·a-1(N25)、50 kg·hm-2·a-1(N50)],探讨施氮对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进而指示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施氮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AP)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P<0。05)和硝态氮含量(NO3--N,P<0。05),从而增大土壤活性组分碳磷比(DOC/AP)和氮磷比(AN/AP),但并不影响土壤全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相反地,施氮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P<0。05),而减小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从而显著增强了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P<0。05)。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主要受MBP含量的影响。在施氮条件下山杨-白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长明显受磷限制,促使微生物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氮沉降长白山次生林化学计量不平衡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

    生态治理模式对公路边坡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杨芬露唐璐泓熊梓睿卢俊汝...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治理模式的植被恢复效果,以福建福州已建设完成1。5、8。0 a的2条公路的3种不同生态治理模式边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Ⅰ)、锚索框架地梁内植草护坡(Ⅱ)、人字形骨架植草护坡(Ⅲ)]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分析公路边坡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治理模式的边坡植被群落主要由豆科、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组成。不同恢复时间下,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表现为生态治理模式Ⅱ>Ⅲ>Ⅰ,而Margalef指数则表现为生态治理模式Ⅲ>Ⅱ>Ⅰ。3种不同生态治理模式公路边坡的植被覆盖度均为恢复8。0 a大于恢复1。5 a。(2)恢复1。5 a的3种生态治理模式公路边坡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差异较小且不显著,而恢复8。0 a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差异较大,尤其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差异(P<0。05)。生态治理模式Ⅲ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土壤抗冲性最佳。3种生态治理模式下,公路边坡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及土壤抗冲性均表现为恢复1。5 a大于恢复8。0 a。(3)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植被覆盖度均与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除Pielou指数外,其余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边坡坡长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坡度与土壤抗冲性、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比较,生态治理模式Ⅲ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效果较佳的模式。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模式生态恢复植草护坡植物多样性土壤特性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鲁惠明李仁英刘雨霏李绍通...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cm 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cm 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组分坡向南京老山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贾朋聚刘亚敏刘玉民陈胤好...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 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 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桢楠林下植被去除人工幼林土壤特性土壤质量指数

    不同龄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

    古丽再排尔·安外尔尤龙辉叶功富聂森...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取木麻黄高精度的单木结构参数,并建立多样化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快速、高效地调查和监测木麻黄林分的生长趋势,以福建省平潭岛不同龄组木麻黄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点云、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融合激光雷达(Fusion-LiDAR)点云,快速、精确地获取单木尺度下木麻黄的树高、冠幅、胸径等关键结构参数,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随机森林以及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等算法构建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Fusion-LiDAR点云构建的冠层高度模型的单木分割精度明显优于UAV-LiDAR,尤其是在幼龄林中差异较大;与UAV-LiDAR点云提取的结果相比,Fusion-LiDAR点云提取的树高和冠幅的决定系数(R2)普遍更高,特别是在过熟林中,其树高、冠幅决定系数分别比UAV-LiDAR点云增大了 11。41%、16。73%;在3种算法模型中,不同龄组BPNN模型的R2均大于0。75,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1。40,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随着林龄的增长,木麻黄单木分割精度、单木结构参数提取精度及模型预测精度均会逐步下降。无人机与地基激光雷达的融合显著提高了木麻黄单木分割的准确度和单木结构参数的提取精度,BPNN模型在预测不同林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方面表现出了较优异的性能,进一步提升了建模的效率和预测的准确性。

    木麻黄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偏最小二乘法随机森林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单木分割地上生物量

    混种对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胡雪花贺梓晴康骏杰赵倩...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混交对苗木生长的影响,选取杉木和火力楠幼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单种(MC)和火力楠单种(MM)为对照,设置根系不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NB-C、NB-M)、尼龙筛网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MB-C、MB-M)、塑料膜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PB-C、PB-M)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苗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混种促进了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了根冠比,且对杉木的促进效果优于火力楠。在MB-C处理下杉木的根生物量显著高于PB-C处理(P<0。05),可能是养分可自由通过筛网,促进养分交流。混种促进了杉木叶的NSC合成,并提高了火力楠根和叶的NSC含量。杉木和火力楠幼苗叶的可溶性糖(SS)占比在60%以上,因为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与MC、MM相比,在NB-C、NB-M处理下,杉木叶的淀粉(ST)含量升高了 60。20%,而火力楠叶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225。93%(P<0。05);火力楠根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 93。52%(P<0。05),而杉木根的ST含量仅升高了 2。70%。杉木叶SS含量与土壤速效磷(A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但火力楠总NSC含量与土壤碱解氮(A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杉木和火力楠混交能发挥生态位互补优势,提高根系养分吸收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调整自身碳资源的分配策略从而适应根系互作带来的土壤环境变化。

    生物量分配淀粉可溶性糖火力楠杉木根系分隔

    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王晨璐黄振北赖文峰施国政...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结构和蛋白编码信息,以及为未来研究山铜材的分子标记、基因工程和遗传多样性等提供参考,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山铜材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为159 801 bp,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的GC含量为38。1%,有效密码子数(ENC)为35。19~54。38,含131个编码基因,其中有80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和37个tRNA,并鉴定出71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根据中性绘图、有效密码子数绘图、偏倚性绘图分析表明,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在密码子选择过程中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更倾向于使用A、U碱基进行编码;相对密码子使用度>1的高频密码子有29个,其中有28个以A或U结尾,筛选出的8个最优密码子分别为GCU、GAU、GGA、AAU、CCU、AGA、UCA、ACA。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和分析揭示了其四分体结构、基因组成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了自然选择在密码子选择中的主导作用,并显示出对A、U结尾密码子的高度偏好。

    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筛选

    翅果油树脂肪酸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李倩倩胡晓艳冯宇奇李昊炀...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翅果油树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种仁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但目前翅果油树脂肪酸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以不同发育期翅果油树种仁为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转录组学方法,解析翅果油树种仁脂肪酸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合成与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发育末期不饱和脂肪酸占翅果油树种仁脂肪酸总量的90%以上。其中,油酸、亚油酸含量高达56。03、56。69 mg·g-1,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2。35%、42。85%。转录组学分析表明:436个基因参与脂质代谢相关途径,其中178个基因直接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2 735个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途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表明,MEturquoise模块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o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转录因子EmWRI1是翅果油树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重要调控因子。

    翅果油树油脂积累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共表达网络分析转录因子EmWR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