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综合肥力的影响

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综合肥力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明确影响稻田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均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缓解土壤酸化,对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 0-10 cm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RD最高或并列最高.土壤综合肥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表层土壤肥力得分排序为RD>RF>RS>CK,10-20 cm亚表层土壤为RD>RF>CK>RS,并且土壤容重、有机碳、孔隙度、胡敏素碳、全氮和碱解氮为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性指标,全钾、pH、速效钾、全磷、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和有效磷为次要贡献性指标.[结论]整体来看,RD为培肥稻田土壤的最佳模式,RF其次,RS的效果较差.因此,华南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可将RD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或者结合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其他生态种养模式.
Effects of Crop/Animal Co-cultivations on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ertility of Rice Paddy Soil

张晓龙、杨倩楠、李祥东、陈静、王超、陈金洁、张池、刘科学

展开 >

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广东省华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642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广东 广州 510642

展开 >

生态种养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州新华学院校级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

2021A15150115432020XJK1162020KYZD02

2023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56
ISSN:1008-0384
年,卷(期):2023.38(2)
  • 1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