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59例临床分析

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59例临床分析

扫码查看
目的 对比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棘突旁入路行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入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9例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留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及VAS疼痛评分、Cobb角、手术并发症。结果 与传统组相比,肌间隙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例数、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术后下地时间均较少[(91。40±10。43)min<(107。25±11。47)min,(63。77±21。35)mL<(159。51±22。70)mL,100%(102/102)<15。79%(9/57),(37。33±8。41)h<(46。01±12。07)h,(37。33±8。41)mL<(99。83±80。80)mL,(2。02±0。83)d<(3。80±1。14)d;P 均<0。05]。肌间隙组术后即刻的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90)分<(3。35±1。05)分,P=0。0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的V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0。62)分<(0。46±0。66)分,P=0。39;(0。27±0。49)分<(0。21±0。49)分,P=0。4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术后1年的Cobb角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3±1。38)°<(2。64±1。42)°,P=0。63;(2。09±1。34)°<(2。45±1。54)°,P=0。14;(2。16±1。37)°<(2。31±1。35)°,P=0。50]。两组患者的单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P=0。93,P=0。68;P=0。84)。结论 经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和加速康复理念,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柯晓斌、杨声坪

展开 >

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脊柱二科,泉州 362200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椎弓根钉 肌间隙入路

2024

福建医药杂志
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

福建医药杂志

影响因子:0.525
ISSN:1002-2600
年,卷(期):2024.46(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