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1930年代初期中国致公团体内的派别及政治趋向
1930年代初期中国致公团体内的派别及政治趋向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1933年,党魁陈炯明病逝,致公党实际领导人缺位,组织内部的主要势力为谋求出路,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趋向.美洲洪门致公堂欲推举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中的蔡廷锴作总理,借蔡之声势推进"抗日反蒋";香港中国致公党内存在拥护蒋介石、成为受蒋介石秘密领导的别动队的倾向.致公团体内部政治趋向之分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政治生态之影响,不同派别或借"拥蒋"寻求出路,或借势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呈现出组织内部的巨大分歧.但差异间亦存在共性,即寄望于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致公党等中间党派组织孱弱的基本面相.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石瑶
展开 >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北京100091
关键词:
美洲洪门致公堂
中国致公党
马育航
陈其尤
华侨华人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编号:
21CDJ038
出版年:
2024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765
ISSN:
1000-114X
年,卷(期):
2024.
(1)
参考文献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