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权力渗透与基层回应:对五六十年代天津街道生产的制度分析

权力渗透与基层回应:对五六十年代天津街道生产的制度分析

扫码查看
本文以五六十年代的天津街道生产为案例,探讨街道社区组织生产的动力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治理的重点是推动形成"生产型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无法将所有的适龄劳动力加以吸纳.替代方案是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留在企业之外,通过构建街道生产组织的方式,将他们动员管理起来.这就要求街居除了完成居民社会服务和救济福利等方面的职能之外,更需要对基层社会加以整合,将其按照全民企业的生产架构进行管理运作,由此加强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但在实践过程中,行政力量在介入基层社会,对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管控的同时,也受到基层社会的强力回应."非单位人"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抵制被组织起来的努力,进而促使街道生产逐步回归社会自治属性.对这一案例的分析,体现出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管理的复杂性,有助于脱离"国家统合社会"的单一叙事视角,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

林盼

展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街居制 组织生产 社会治理 天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3BZS161

2024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65
ISSN:1000-114X
年,卷(期):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