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作用及机制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作用及机制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FLCS)对体外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一步验证该药对小鼠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从而为HSV-1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和MTT比色法观察FLCS对HSV-1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细胞病变效应(CPE)以及病毒抑制率确定该药体外抗病毒活性.进一步利用小鼠病毒性脑炎模型,设计治疗方案(FLCS 3个剂量组,疗程5 d),观察小鼠生存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中病毒滴度,评价FLCS对小鼠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FLCS不仅对HSV-1有直接灭活作用,而且还可阻止HSV-1的生物合成,表现为各剂量组FLCS通过不同方式和病毒作用后,HSV-1感染细胞的PE则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病毒抑制率明显升高.FLCS对HSV-1直接灭活作用和抑制生物合成作用的细胞半数抑制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32.76μg/mL和12.72μg/mL,相应作用方式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7.3和18.8.但是FLCS不能阻止HSV-1吸附细胞,表现为各剂量组FLCS作用细胞后,HSV-1再感染细胞,均出现典型CPE.对于小鼠来说,其体征大多数都会从厌食、呆滞以及嗜睡等症状,逐渐转变为颤抖、抖毛、背弓、抽搐、打转、体重下降等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直至死亡,FLCS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结论 FLCS虽不能阻止病毒吸附与穿入易感细胞,但能直接杀灭病毒以及抑制HSV-1的生物合成或(和)以后环节发挥其抗病毒作用.FLCS能降低HSV-1感染小鼠死亡率,延长平均生存期,加快组织中病毒的清除,缓解小鼠脑炎症状.

王娟、任冬冬、贾合磊、吉红亮、卢长青

展开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诊科 河南郑州450002

郑荣医院普内科 河南郑州450002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 单纯疱疹病毒-1型 病毒性脑炎 抗病毒作用

2017

广东医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广东医学

影响因子:1.496
ISSN:1001-9448
年,卷(期):2017.38(19)
  • 8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