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医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广东医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苏焕群

半月刊

1001-9448

gdyx1963@163.com

020-81906074,81865066

510180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广东医学/Journal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3年,月刊。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是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是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医学专业期刊,主要反映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新动向、新进展,报道本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新知识。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MBL、IL-1R1、Nrf2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患儿肺功能和预后的关系

    魏江玲袁洁葛胜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t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白细胞介素-1 受体 1 型(interleukin-1 receptor type 1,IL-1R1)、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血清 MBL、IL-1R1、Nrf2 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126例(哮喘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健康组)及MP感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MP感染组)各126例分别作为对照.检测血清MBL、IL-1R1、Nrf2水平及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FEV1/FVC 及最大呼气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pred)].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BL、IL-1R1、Nrf2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MBL、IL-1R1、Nrf2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哮喘组血清MBL、IL-1R1水平高于MP感染组和健康组,血清Nrf2水平、FEV1、FVC、FEV1/FVC及PEF%pred低于MP感染组和健康组.血清Nrf2水平与FEV1、FVC、FEV1/FVC 及 PEF%pred 呈正相关(r=0.484、0.521、0.569、0.481,P<0.001),血清 MBL、IL-1R1 与 FEV1、FVC、FEV1/FVC 及 PEF%pred 呈负相关(r=-0.531、-0.533,-0.611、-0.545,-0.549、-0.564,-0.574、-0.597,P<0.05).126例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预后不良率为37.3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史、血清MBL、IL-1R1高水平及血清Nrf2低水平是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BL、IL-1R1、Nrf2联合预测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95%CI:0.810~0.934),高于各项单独预测的0.710、0.722、0.743.结论 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血清MBL、1L-1R1水平升高,Nrf2水平降低,与肺功能及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血清MBL、IL-1R1、Nrf2联合检测对于预测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预后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白细胞介素-1受体1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肺功能预后

    基于肺部超声及临床分子特征列线图预测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邓春燕潘代刘贺临郑申建...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由于缺乏实用的诊断成像工具,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早期诊断具有挑战性,肺部超声(LUS)是一种诊断儿童肺炎的新兴工具,因此,我们评估了联合LUS、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列线图(nomogram)在儿童RMPP早期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住院的3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按2∶1的比例200例入组建模组,其中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CMPP)159例,RMPP 41例,100例入组验证组,其中CMPP 81例,RMPP 1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MPP发生的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RMPP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在R软件中将预测模型转换为可视化诺莫图(nomogram).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omogram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标定曲线对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和标定曲线评价nomogram在RMPP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年龄[OR=1.286(95%CI:1.031~1.639),P=0.031],入院前发热时间[OR=1.630(95%CI:1.248~2.219),P<0.001]、高热[OR=3.650(95%CI:0.889~18.230),P=0.089]、血沉[OR=1.056(95%CI:1.027~1.090),P<0.001]和支气管充气征[OR=104.526(95%CI:16.433~1319.111),P<0.001]是R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直观的表示为nomogram.建模组预测nomo-gram 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0.908~0.977),验证组预测nomogram 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95%CI:0.937~0.997).校准曲线接近对角线,提示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在列线图中加入LUS,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病情,更准确地早期预测RMPP的发生.因此,该预测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儿童RMPP的早期诊断.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超声预测模型列线图

    细胞因子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

    魏红艳王帅王培文冯艳芳...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β、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合并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PE)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于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MPP患儿100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PE,将患儿分为合并PE组(21例)及未合并PE组(79例).另选取体检健康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采集患儿血清标本并检测血清IL-10、IL-1β、IFN-γ及TNF-α水平,应用儿童肺功能仪测定患儿肺功能相关指标,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评价MPP合并PE患儿肺炎严重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L-10、IL-1β、IFN-γ、TNF-α与患儿肺功能相关指标及CPI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法分析MPP并发P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10、1L-1β、IFN-γ、TNF-α诊断MPP合并PE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合并PE组和未合并PE组患儿血清IL-10、IL-1 β、IFN-γ、TNF-α 水平明显升高(t=14.280/29.595、24.898/21.110、15.317/9.328、34.357/37.029,P<0.05);与未合并PE组比较,合并PE组患儿血清IL-10、IL-1β、IFN-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t=5.379、20.821、7.907、10.972,P<0.05).与未合并PE组比较,合并PE组患儿记录潮气量(VT)、呼出75%潮气量时的瞬间流速与潮气呼气峰流速比(TEF25/PTEF%)、呼吸比(Ti/Te)及达峰时间比(TPTEF/TE)检测值较低,CPIS评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IL-1β、IFN-γ、TNF-α与MPP合并PE患儿肺功能相关指标及CPI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L-10、IL-1 β、IFN-γ、TNF-α是影响MPP患儿并发PE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10、IL-1β、IFN-γ、TNF-α联合诊断MPP并发P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P<0.05).结论 IL-10、IL-1β、IFN-γ、TNF-α在MPP合并PE患儿血清中表达上调,且其表达水平与患儿肺功能相关,四者联合检测可用于临床MPP并发PE的辅助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胸腔积液儿童炎性因子肺功能临床诊疗

    粪异杆菌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王一帆甘露徐诺黄丽萍...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粪异杆菌处理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及肠外器官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为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粪异杆菌灌胃处理组(A.S+I/R组),每组6只.I/R组和A.S+I/R组建立肠I/R模型.观察小鼠小肠、肝、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用测定小鼠小肠组织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小肠组织中肠屏障标记物咬合蛋白(Occludin)、带状闭合蛋白(ZO-1)的水平;评估小鼠肠屏障通透性;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肺干湿重比.结果 粪异杆菌灌胃减轻肠I/R损伤引起的小肠、肝、肺病理学改变,降低小肠病理评分(P<0.001),降低肠组织炎症因子mRNA水平(P<0.05),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释放(P<0.05),改善肠屏障功能(P<0.05),降低ALT、AST含量及肺干湿重比(P<0.05).结论 粪异杆菌处理可以减轻肠I/R后小肠及肠外器官肝、肺损伤,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预防及治疗思路.

    粪异杆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菌群

    盐酸小檗碱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黄双旺潘菲杨游萍苏歆...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cefoperazone sul-bactam,CSL)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分离自临床的10株CPR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BBH和CSL单用和联合用药对C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计算联合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应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筛选产生物膜菌株.进一步选择PA110菌株,检测BBH联合CSL对其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和预先形成生物膜消除作用.结果 BBH 对 CRPA 的 MIC 范围在 512~2 048 mg/L,CSL 对 CRPA 的 MIC 范围在 4~128 mg/L;BBH 联合 CSL 使用的FICI范围在0.268~0.625,4株菌为协同作用,6株菌为相加作用.10株菌均产生生物膜,1株弱阳性,6株阳性,3株强阳性;PA110菌株生物膜强阳性,吸光度值X(1.145),为产生物膜最强菌株.在生物膜抑制实验中,BBH组中BBH浓度为512 mg/L时抑膜率为50.7%;CSL组中CSL浓度为1 mg/L时抑膜率为62.8%;联合用药组中,抑膜率为88.2%,联合用药抑膜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预先形成生物膜消除实验中,BBH组中浓度为512mg/L时抑膜率为44.5%;CSL组中浓度为1 mg/L时抑膜率为56.7%;联合用药组中抑膜率为80.9%.联合用药消膜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BH联合CSL能有效提高单药对CRPA的抑菌活性,抑制和消除生物膜的形成,为临床治疗CRPA提供新的可能和依据.

    盐酸小檗碱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碧萝芷改善骨关节炎进展中细胞环境的机制研究

    王枫李智斌孙智平李文雄...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碧萝芷对骨关节炎(OA)大鼠细胞环境的影响,从而为OA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药物证据.方法 给大鼠注射碘乙酸构建OA模型,用不同剂量的碧萝芷处理OA大鼠.分离OA大鼠的滑膜液、滑膜组织、软骨下骨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评估OA大鼠膝关节液中的炎症因子的水平,采取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来检测OA大鼠关节腔滑膜液中免疫细胞的占比和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水平.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OA大鼠软骨下骨的各项指标.结果 碧萝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OA引起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上调(P<0.05);碧萝芷抑制OA大鼠膝关节液中活性氧的上调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下调(P<0.05);碧萝芷还可显著诱导OA大鼠关节腔滑膜液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量的增加(P<0.05).在细胞实验中,碧萝芷处理抑制O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且促进O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细胞凋亡(P<0.05).此外,碧萝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逆转OA引起的大鼠软骨下骨指标改变(P<0.05),抑制OA引起的大鼠成骨细胞的形成(P<0.05).结论 碧萝芷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功能以及阻碍软骨下骨的成骨发展进而改善OA病理进程.

    碧萝芷骨关节炎炎症因子巨噬细胞软骨下骨

    基于Fibulin-5表达探讨甲状腺癌血管新生调节的分子机制

    徐志诚李春海吕宗峻王晓东...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组织微环境中Fibulin-5(FBLN5)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透性调节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析2022年6至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0个匹配的PTC组织和邻近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使用蛋白质印迹法、RT-qPCR分析样本内皮细胞(ECs)中FBLN5表达.将人真皮微血管ECs(HDMECs)和甲状腺癌细胞系KTC-1进行了接触共培养实验,以考察HDMECs中FBLN5的表达变化.为了研究FBLN5在调节ECs血管生成中的功能,将HDMECs分为载体(Vector)组、FBLN5过表达质粒(FBLN5)组、随机序列(sh-NC)组、FBLN5敲低慢病毒(sh-FBLN5)组.分别用FBLN5过表达质粒或shRNA慢病毒上调或敲低HDMECs细胞中FBLN5,通过WST-1分析、管形成试验、Transwell试验评估FBLN5过表达或敲低对细胞的增殖能力、管形成、迁移影响.通过向NOD-SCID小鼠的侧翼注射与Vector或FBLN5转染的HDMECs混合的PTC细胞来进行侧翼肿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 与正常ECs相比,PTC患者的肿瘤相关ECs中FBLN5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FBLN5在与和不与KTC-1细胞共培养的HDMECs中表达相当.与Vector组相比,FBLN5转染的HDMECs在孵育48 h、72 h时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sh-NC组相比,sh-FBLN5转染的HDMECs在孵育48、72 h时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与Vector组相比,FBLN5转染的HDMECs的细胞迁移数(P<0.001)和成管数(P<0.001)显著降低;与sh-NC组相比,sh-FBLN5转染的HDMECs的细胞迁移数(P=0.005)和成管数(P<0.001)显著增加.FBLN5转染HDMECs在第3、6、10和14天抑制了 PTC肿瘤的生长.FBLN5组肿瘤组织中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Vector组(P=0.005),和FBLN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Vector组(P<0.001).结论 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中HIF1α上调通过抑制FBLN5表达来促进PTC血管生成.

    Fibulin-5甲状腺癌血管新生缺氧

    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皮肤屏障功能指标调查研究

    左永杰姚文汇许孟月刘红霞...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调查,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了解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变化情况,初步探索脾虚导致的水湿代谢紊乱是否与银屑病的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具有临床上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62例,其中病例组132例,来自于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皮肤科门诊的132例脾虚湿盛证银屑病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病例组的皮损处、皮损与正常皮肤交界处、距离皮损10 cm的正常皮肤处和对照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SCH)、经皮水分丢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皮肤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分析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皮损与正常皮肤交界处、距离皮损10 cm的正常皮肤处和健康志愿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差异性.结果 与健康人群比较,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皮损与正常皮肤交界处、距离皮损10 cm的正常皮肤的pH值[5.9(5.6,6.1)vs.5.05(4.6,5.4),5.6(5.4,5.9)vs.5.05(4.6,5.4),5.3(5.1,5.6)vs.5.05(4.6,5.4)]、TEWL较高[15(13,18)g/hm2 vs.10(9,11)g/hm2,13.5(11,15)g/hm2 vs.10(9,11)g/hm2,11(10,13)g/hm2 vs.10(9,11)g/hm2],SCH 偏低[17(14,19)%vs.43(41,44.25)%,21(18,24)%vs.43(41,44.25)%,43(41,44.25)%vs.43(41,44.25)%](P 均<0.05).与皮损区相比,距离皮损10 cm的正常皮肤处的SCH高于皮损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离皮损10 cm的正常皮肤处的TEWL、pH值低于皮损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虚湿盛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这也提示我们临床上加强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将有助于减轻银屑病的皮损症状,改善患者皮肤的干燥瘙痒.

    脾虚湿盛证银屑病屏障功能调查研究

    脂质体布比卡因竖脊肌阻滞用于腰椎融合术的镇痛效果

    王长红周森朱梦蝶蒋毅...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脂质体布比卡因(LB)与左布比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的效果,评价LB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低阿片镇痛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择期行腰椎融合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质体布比卡因组(LB组)和盐酸左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全麻后行竖脊肌阻滞,LB组局麻药为脂质体布比卡因20 mL(266 mg)+40 mL生理盐水.B组局麻药为盐酸左布比卡因20 mL(150 mg)+40 mL生理盐水.两组每侧均注入20 mL.记录患者PACU、术后6、24、48、72 h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补救镇痛情况、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输入药液剂量.记录患者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LB组在PACU、术后 24、48、72 h 的运动 NRS 评分[1(1,2)、3(3,4)、3(2,3)、2(2,3)]显著低于 B 组[2(1,3)、4(4,4)、3(2.75,3)、3(2,3)](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静息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术中、术后 24、48 h 舒芬太尼消耗量[(27.33±3.88)、(76.2±10.98)、(112.38±18.46)μg]均少于 B 组[(31.50±4.76)、(83.52±9.36)、(121.98±15.91)μg](P<0.05).LB 组 24、48 h 内镇痛泵按压总次数、有效次数、镇痛泵药液输入量{ 24 h[0(0,1)、0(0,1)、(50.37±3.76)mL]、48 h[0(0,2)、0(0,2)、(87.53±8.72)mL]}均少于 B 组{24 h[2(0,4)、2(0,4)、(53.60±4.62)mL]、48 h[3(1,6)、3(0,5)、(93.00±8.17)mL]}(P<0.05).两组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质体布比卡因可安全应用于腰椎融合术中,提供患者术后72 h镇痛并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脂质体布比卡因竖脊肌阻滞腰椎融合术镇痛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舌三针对结核性脑膜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潘静洁黄晋黎仁彬刘堂营...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舌三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吞咽障碍的效果,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舌三针在结核性脑膜炎吞咽障碍诊治中的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胸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的TBM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予TBM治疗+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和TBM治疗+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脊液压力(CSF)和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图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以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等级Ⅱ以下为"治愈"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45/50)和68%(34/50),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x2=12.852 5,P=0.000 337);SSA评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5,P=0.565),但治疗后SSA评分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Z=-3.330,P=0.001),治疗前后SSA评分差值观察组远大于对照组(Z=-3.339,P=0.001);治疗后BDNF、NGF、CSF压力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间BDNF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0,P=0.068),NGF比值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Z=-6.922,P=0.000),CSF压力则反之(Z=-2.735,P=0.006);两种治疗前后,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持续时间均有缩短、平均振幅均有减小,但变化幅度观察组远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舌三针治疗TBM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改善颅脑神经作用微环境和恢复吞咽相关肌肉功能可能为其作用机制.

    通督调神舌三针、结核性脑膜炎吞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