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墨家"尚和合"的精神特质

墨家"尚和合"的精神特质

扫码查看
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相传夏曰《连山》,体现夏代文化精神并奉夏禹为学习楷模.墨学理论思维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对各国各地政治、经济、信仰冲突,提出救世之道的"十语",以取得和合.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其非命思想,与现世人的善言德行无关,没有因果关系,为辩明"命"的有无,墨子构建了"三表法",以事、实、利作为衡量、验证言论、理论的真假、是非的标准.墨子面对先秦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人民失伦,试图通过"兼相爱、交相利"途径和"非攻"的和平主义方式来化解.他分析社会动乱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在于自爱而不兼爱,意蕴着"爱人如已",又指向交相利.利互相交换、交通,"相"有"他在他者之中,他者在他之中,他即他者,他者即他"的意蕴."兼相爱、交相利"是民、国、家、天下和谐、和合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从此出发,反对战争是"尚和合"精神的体现,是化解当时社会各种不和合的冲突和危机、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张立文

展开 >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尚和合 兼相爱 交相利 三表法 墨家 精神特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7ZDA012

2024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96
ISSN:1003-3637
年,卷(期):2024.(1)
  • 1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