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中Phycosiphon形态结构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中Phycosiphon形态结构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扫码查看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二段Phycosiphon数量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其行为习性提供了良好材料.对61个样品中的267个"U"型叶片的宽、高和边缘管直径统计分析表明,"U"型叶片宽、高比一般在0.5-0.6之间,边缘管直径和叶片高之比在0.12-0.18之间,据此推测Phycosiphon造迹生物大小与叶片大小存在一定的关系.对Phycosiphon造迹生物行为习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叶片的凹曲方向可以指示造迹生物的觅食方向.Phycosiphon基本形态由"U"型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构成,"U"型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可以构成鹿角状、团状、不规则状以及链状四种组合类型.鹿角状和团状多形成于浊流事件之前,指示低能静水环境;不规则状一般形成于浊流事件之后,指示沉积速率较快和相对高能的水体环境;链状在这两种环境中都有发育,体现了Phycosiphon造迹生物随机性觅食的特点.Phycosiphon发育特征表明研究区在早三叠世处于浅海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地带,浊流频发,但整体处于贫氧、低能的环境.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Phycosiphon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Daye Formation in the Huaxi area,Guiyang

韩继明、时国、杨廷禄、李子傲、许梦园

展开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330013

大冶组 遗迹化石 Phycosiphon 早三叠世 贵阳 花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062002

2023

古生物学报
中国古生物学会

古生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367
ISSN:0001-6616
年,卷(期):2023.62(1)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