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乔治·莱考夫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修饰,更是人类理解和构建世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典籍和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十分广泛,如《论语》就记录了孔子频繁使用隐喻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语》中,还存在一种长期被忽视的对话式隐喻,以"问仁"这类对话尤为典型.此类隐喻以对话为内在机制,不仅在形式上通过对话关联起喻体和本体,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和深度理解,促成了孔子对仁的隐喻性诠释.这种对话式隐喻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重新思考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