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陈洛

双月刊

1006-9410

gxjyxb@sina.com.cn

0771-5656982

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部地区中职学生隐性辍学的生成动因及文化再生产机理

    王瑜刘强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部地区中职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隐性辍学现象,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中职学生隐性辍学在实践形式上表现为:"读书无用"观念下的课堂游离现象、"读书无望"态度中的座次边缘现象、"读书无趣"状态中的网络沉迷现象,其背后面临着西部地区中职学生对课堂文化符码排斥的无力抵抗、对学校管理制度区隔的被动接受、对身份认同冲突的迷茫逃避等生成动因.沿着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思路建构,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中职学生的隐性辍学现象呈现出符码排斥型文化再生产、价值功利型文化再生产、情感抗拒型文化再生产等文化再生产机理,这种隐性辍学行为正在加速西部地区中职学生的底层再生产进程.

    中职学生隐性辍学西部地区生成动因文化再生产理论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面向东盟培养高职物流专业双创人才的实践探索

    朱海强温承钦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物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高职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面向东盟市场,培养创新创业型国际化物流人才,已成为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区域供应链、多式联运等新业态不断发展,中国—东盟物流合作水平显著提升.然而,中国—东盟物流业发展仍存在互联互通水平较弱,通关便利化效率不高,智慧物流基础薄弱等短板.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实践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平台+模块"双创课程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柔性学分制管理、打造"双师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三创空间"实践平台、拓展中国—东盟职教交流等.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形成了"三融合、四协同、五平台"的育人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面向东盟培养高职物流专业双创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新质生产力物流专业双创人才中国—东盟高职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东盟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合作路径探索

    蒙昕王显燕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共生理论,探究中国—东盟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合作路径,对于提升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医疗健康能力建设、增强经济和教育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建立基础支撑构建共生单元、建立核心支撑强化共生界面、建立环境支撑营造共生环境来构建中国—东盟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合作理论框架,并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菲律宾家政服务现代工匠学院实践发现,为了提升中国—东盟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合作质量,应建立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与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制度建设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体系.

    共生理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中国—东盟国际交流合作

    革命·政治·乡土:陆地创作观的三重面向

    邓千叶李逊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作家陆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将现实主义的手法融入文学创作中.陆地的创作观散落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包括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对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是陆地多年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和体会.陆地始终坚定革命叙事立场,他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瀑布》再到《叶红》《故人》都在讲述革命故事,阐发革命情感,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迥异、灵魂饱满的革命者形象.陆地积极地从实践中攫取经验,关注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中国西南部的民风民俗、社会状况、革命情况均被陆地写到笔下,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陆地小说的内容丰富度,也加强了陆地作品的时代感和真实性,使读者广泛地、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多个面向.陆地创作观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本土作家的创作观念演变,具有重要的时代特征与文学价值.

    陆地创作观革命叙事时代精神乡土书写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

    贺才乐龚婉怡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红色资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赓续着百年大党奋斗的红色血脉,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本身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是筑牢理想信念的"营养剂"、传承红色基因的"稳定剂"、提升教育实效的"催化剂".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氛围欠佳、融而不深、创新维艰、合力受限等现实困境,通过营造沉浸式爱国氛围、培养高素质专业队伍、探索时代化多元表达、发挥协同式共育合力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价值,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有效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资源大学生育人价值融合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与路径研究

    李锟鹏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在高校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首先要巩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耦合基础,科学把握"理论宣教"与"文化洗礼"、"政治符号"与"文化符号"、"话语建构"与"话语传播"的关系;其次要正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育人体系分散、育人合力式微、育人路径单一等问题,最后可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红色文化育人的保障体系,强化精神熏陶、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环境氛围,加强行为体悟、开发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课程等举措,优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音乐美育的功能挖掘与教学实践——以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为核心

    肖华娴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音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还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美育教育在新时代具有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功能.当前美育实践中存在如资源利用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当前红色音乐美育的创新策略和路径包括: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红色音乐美育课程,如"红色旋律与时代精神"系列课程;采用讲座、讨论、实地考察、音乐创作和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红色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情感教学技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与教学改进;改革评价体系,引入过程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教学;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红色音乐美育情感教育价值观培育高职院校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论析

    周起帆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要之举,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体现.不断深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是彰显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诉求、是契合"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客观要求.推进其建设需要树立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保持张力与寻求平衡的有机统一、认知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律共存的辩证思维.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统筹构建组织协调机制,以深化理论研究为支撑健全完善共研机制,以教材建设为焦点推动构建科学教材体系,以育人主体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一体化,以资源平台优势互补为手段凝聚育人合力.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时代价值辩证视域实践理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融合发展研究

    廖凌风朱游忧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需要聚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输送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政策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从政策工具的视角,选取从 2007 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政策为样本,构建出政策工具和政策措施二维分析框架,对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创新创业政策工具使用多元化,以柔性约束为主;政策工具注重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实现;政策工具组合结构失衡、匹配性不高.由此可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政策应以柔性和刚性约束相结合、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同时加大对改革建设目标的关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工具融合发展就业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贺丹阳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011-2022 年中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且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显著,较发达地区次之,对发达地区的影响作用最小;对东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则不明显.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制定适应地方情况的政策;同时增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乡村振兴互联网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