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半工半农、半工半家和半工半艺:非正规就业下民族地区非遗绣娘隐匿的认同

半工半农、半工半家和半工半艺:非正规就业下民族地区非遗绣娘隐匿的认同

扫码查看
中国非遗绣娘是一个百万规模的职业群体,大部分集中在民族地区.在非遗刺绣生产中,绣娘依赖于传承人的组织和分配,以非正规就业的方式参与生产.绣娘的"乡土性"为刺绣生产的纹样、技艺和人脉等提供保障,在与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碰撞中形成半工半农的认同.刺绣脱离家务成为一种职业劳动,绣娘在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劳动策略下形成半工半家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语境化",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跳脱出族群内部上升至国家层面,塑造了绣娘的"艺术化"身份,形成半工半艺的认同.这些认同既不是对传统的全然抛弃,也不是对差异在场的完全接纳,而是在差异中不断寻求统一的结果.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性导致绣娘的生产往往不是连续的,绣娘的这些认同会在特殊时期或因结构原因或个人原因退出非遗刺绣生产而消隐.

张玥唯

展开 >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绣娘 认同 非正规就业 非遗 劳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3YJC840042

2024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6
ISSN:1002-6924
年,卷(期):2024.410(2)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