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根本保证

    张春满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体现了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决心,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基于大历史观,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基于世界视野,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基于系统思维,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为什么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战略举措根本保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展望

    田嵩燕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40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改革路径:其一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其二是宏观战略与渐进策略、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相统一。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之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以"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为指引,探索系统全面与重点突破、坚守正道与开拓创新相协调的可能路径。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路径改革方法论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纪逗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重要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的重大成果,将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现代化"设想的探索实践,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重塑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世界性困境探索出一种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阐释

    石德金康雅倩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本质特征。就其内在逻辑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两个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与中华文明相互形塑的产物。这一相互形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概念内涵重新诠释的过程。因此,要深刻理解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特征的"文化主体性"的深刻内涵,有必要诉诸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据此,我们发现这一新的"文化主体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主体性、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包容主体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主体性的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把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构建的三重维度:关键、目标、路径

    陈翔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把握舆论主导权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课题。把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关键是要把握传统媒体在舆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信息化条件下把握舆论主导权,目标是巩固壮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等主流思想文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只有坚持经济全球化的立场与叙事、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丰富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把握舆论主导权。

    信息化舆论主导权舆论工作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冲突复合治理的边界校勘与机制再造

    胡锐军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下,复合治理理念广泛引入社会冲突的防控中,这一模式体现了更加显著的冲突防范优势和强大的冲突平抑能力,有力地提高了社会冲突及其风险治理效率、效能,但也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泛化,治理内容和治理目标单一等边界不清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边界进行重新校勘和厘定进而实现机制再造。边界的重廓和厘定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形成新的认知,即:谁来控制:"伞形责任";控制什么:"消除瘀结";用什么控制:"刚柔并济";达到什么效果:"弹性控制"。由此,未来的机制再造路径要重点聚焦在三个方面:复合主体机制:功能凝聚与功能转移;复合工具机制:制度供给与文化濡化;复合决策机制: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

    社会冲突复合治理边界校勘机制再造

    在地化何以可能:社会组织的治理参与和实践过程——以广东省F市联心戒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李佳薇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而随着政社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组织在治理参与中的空间和功能不断延展并以在地化的方式融入治理体系。细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社会组织的融入与扎根伴随着治理场域中的治理权获取过程,进而提出一个"制度—功能—关系"的三维框架来解释这一历时性进程。其在理论上具备权力实践的特征,且在现实中按照时间演进的逻辑渐次开展。以"过程—事件"分析的方法来呈现社会组织在参与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表现出的运作机制,匹配以"确权—用权—固权"的时序性逻辑,可尝试回答中国社会组织在地化发展的可行路径的问题。

    "制度—功能—关系"社会组织在地化

    乡村积分制治理的实践表达与效能——以湖北Q村与贵州H村为案例

    黄田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有效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实现长期持续的有效治理无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无论是基于传统治理资源的乡土治理,还是基于科学方法的技术治理,都难以单方面破解因社会变迁而引发的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式微、村民自治悬浮以及技术治理失灵的困局。分析我国中西部两个乡村实施积分制治理实践,可以发现积分制治理在实践中彰显出双重治理效能:一是积分制治理作为一种技术治理的工具效能;二是积分制治理在实践中超越技术治理自身工具价值,激活乡土治理资源进而产生的乡土治理效能。将技术嵌入乡土或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第三条路径。

    技术治理乡土治理积分制治理治理资源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强制阐释现象与反思

    龙其林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论著中,西方生态理论是研究者的理论资源,但这种理论的借用甚至套用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浮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强制阐释。面对新生的文学现象,学者们缺乏足够的生态批评知识与思想积淀,直接征用其他学科领域理论进行阐释,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从理论到理论,以理论强行解释作品,结论先行、机械套用,使生态文学批评沦为西方生态理论的跑马地。强制阐释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造成直接的损害,它既制造了批评话语霸权,凌驾于作家与文本之上,又曲解生态文学价值,削弱生态批评的魅力,还激起学术界对于生态批评的反感。强制阐释之所以流行于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缺乏本土生态批评理论,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解决话语问题,同时也与生态批评在中国使用时间短、学者注重译介却忽略是否契合本土作家作品有关。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中的强制阐释现象,反映了中国学术界解决本土生态批评资源、建构民族生态话语的急迫性。

    生态批评强制阐释本土资源民族话语

    误读与启蒙:半殖民体验下的林纾翻译策略

    魏巍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林纾一生的文学成就,不能仅仅只以他于五四新文化论争中所发表的《荆生》《妖梦》作为依据,而应该以他的翻译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原因在于,林纾的翻译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五四整整一代人的文学创作。林译小说坚持并确立了史传传统,这一传统被现代作家普遍接受下来,并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林纾的翻译过程中,通过对西方小说题目的易名与误读,突出了他"洋为中用"的思想,体现出他的启蒙意识;同时,在半殖民体验下,他的翻译更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基础作为翻译的文化策略,在西方文学中注入中国元素,一方面既满足了守旧派文人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匡时卫道"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林纾借西方文化来拯救时弊的文化策略。

    半殖民体验林纾翻译策略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