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有待包扎的民族伤口——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记忆纠葛
有待包扎的民族伤口——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记忆纠葛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美国内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为在战俘问题上夺取话语权,迅速处决了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主管亨利·惠茨.同时,南方老兵及其眷属不断控诉北方垄断内战战俘营记忆的做法,南方的"反向记忆"由此形成.进入19世纪80年代,安德森维尔的北方幸存者通过撰写回忆录,塑造他们独有的英勇反抗形象,以争取联邦抚恤金.美西战争后,关于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记忆之争限制了南北和解的进一步深入,尤其表现在围绕修建惠茨方尖碑的南北争执中."一战"后随着内战老兵时代的逐渐逝去,在史学家、文学家的推动下,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民间记忆呈现出一种带有南部色彩的"客观性",即双方不应推卸造成战俘苦难的责任.内战百年纪念活动带来的记忆消费则使大众逐步接受了这种"客观记忆",但在建立"国家历史遗产"的问题上仍有分歧."越战"后,通过联邦政府修建国家战俘博物馆等举措,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官方记忆呈现出一种"普适性",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展至历次战争中的美军男女战俘.然而,美国人这种处理创伤记忆的方式并不能完全缝合这场惨剧所产生的民族伤口.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罗超
展开 >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关键词:
安德森维尔战俘营
反向记忆
南方色彩
客观记忆
普适记忆
南北战争
美国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
19BSS035
出版年:
2024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46
ISSN:
1002-6924
年,卷(期):
2024.
4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