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灾害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逻辑及社会效应——以海原大地震为例

灾害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逻辑及社会效应——以海原大地震为例

扫码查看
灾害文化记忆以象征性客体为载体,是人类灾害记忆的"外在维度",往往能折射出国家权力、地域社会文化传统间的交互关系.海原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主体分别为宗教人士、地方精英和地方政府,宗教人士与地方精英分别以宗教逻辑和地方自觉逻辑对灾害进行建构,影响范围较小;而地方政府意欲采用"去人格化"和"景观化"的灾害文化记忆建构逻辑来推动地方发展,并据此对另两类文化记忆进行取舍、整合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政府面临目标设置失效的挑战,其主导的文化记忆之建构主体、面向、形式均脱离民间语境和日常生活,更未能为地方社会提供身份认同,灾害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未被发掘,体现着当代中国灾害记忆建构的一类矛盾和危机.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Cultural Memory: Path, Logic and Social Effects——Taking the Haiy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雷天来

展开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200241

灾害 文化记忆 海原地震

重庆大学暨南方科技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TYJZJ201714ASH0152008-201818CMZ021

2019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HSSCD
影响因子:0.326
ISSN:1004-941X
年,卷(期):2019.37(2)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