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跨国民族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周建新杨啸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跨国民族研究已发展成为理论性较强、研究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和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跨国民族研究在"边政学"母体中孕育,在历史学滋养下发轫于民族学学科,至今在跨学科对话中成为研究热门.其当今研究重点聚焦在概念争论、跨国民族认同研究、跨国婚姻研究、跨国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和边民跨国流动研究等方面.中国跨国民族研究方兴未艾,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跨国民族跨国婚姻跨国民族认同国家安全

    中国生态人类学70年研究理路与反思

    杜靖
    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70年来,中国生态人类学主要实践为三个层面,即追求理论的生态人类学、追求应用的生态人类学和作为文化批评工具的生态人类学.第一种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寻找社会运转的机制和文化模式,第二种关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与平衡问题;第三种则把学术研究理解为一种文化反思的手段,努力与进化论、汉人意识和现代化叙事模式保持对话.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在理论上基本依附西方.大部分生态人类学研究只关注中国的边界地区和少数民族,而对于东部地区、中心地区,即对广大汉人地区的生态问题关注不足.由于缺乏深度的理论探索,大部分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招数千人一面.中国生态人类学从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知识观出发寻求解决生态困扰的方案,彰显了其学科优势,但又显得手段单一,从而落入了用地方知识观拯救一切的思维窠臼中.新时期中国生态人类学所获结论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理论范式关照的结果,明显带有普遍化的、模式化的思维特征.中国生态人类学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要做到从应用手段和文化批评工具到认识论工具的提升,在研究视野上要具有更久远的历史感和实践感.

    中国生态人类学地方知识文化多样性文化批评

    40年中国民族关系研究进路与反思

    张振伟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关系的特殊类型,民族关系被看作是由民族特征引起的民族内部或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界与民族关系有关的理论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民族、社会以及民族心理为基点的三种类型的研究.与民族关系相关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城镇化、西部开发中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的建立,此外,还有分地域的专题研究.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以民族为基点的研究普遍存在将民族视为一个整体的思考倾向,而对民族内部的差异重视不足;以社会为基点的研究倾向于忽视民族的特殊性;基于民族心理的研究成果在成果普及与知识对接方面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要解决目前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民族关系概念的系统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多学科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相互借鉴等方面入手.

    民族关系民族社会关系民族心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族群研究

    张恩迅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其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的族群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与民族关系的辨析,到对西方族群理论的持续反思与探索,再到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中国族群研究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探讨了三个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将西方理论"引进来"的问题;二是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的问题;三是如何结合"本土化"研究经验并"走出去"的问题.

    族群民族本土化海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的嵌入式党建——以"党建e家"服务站为例

    赵晖石毅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农村基层党建模式不再适应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对H村党建的实证考察,试从"嵌入式党建"的分析视角来研究"党建e家"服务站的组织变化和运作样态,以此探讨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经验逻辑.研究发现,H村党组织以"党建e家"服务站作为嵌入式党建的物载形式和功能单元,通过党建嵌入乡村产业,夯实村治物质基础;嵌入群众生活,增强群众政治认同;嵌入村社组织,激活村治内生力量.这些党建实践,促进了H村基层党建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整合和有效治理.由此,这也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以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嵌入式党建乡村治理基层党建

    民族地区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基于G自治区H市的调研与思考

    周喜梅黄恒林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是乡村法治实践理性特质的具体表达,是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民族地区实践探索出经验样本的同时也暴露出理论基础缺憾的根本问题和内外部限度的双重困境.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支撑,在完善制度体系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同时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法治建设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回应社会需求与供给妥适法律决策,进而从整体上打通民族地区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法治安全保障.

    民族地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形塑道路

    跨国婚姻妇女权益保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地化"实践

    沈朝华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缅边境跨国婚姻中的缅甸妇女由于不能顺利实现从缅甸公民或无国籍人到中国公民的身份转换,导致其权益保障陷入各种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宏州通过"在地化"的施政举措,包括制定《德宏州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管理规定(试行)》,允许办理结婚登记备案的缅甸妇女可以在德宏州境内居住、经商、务工、通行以及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地化"的实践,着眼于跨国婚姻缅甸妇女在德宏州境内居住这一事实,即从"在本身"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柔性化治理打破了以国籍、公民身份来认定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解决涉外婚姻缅甸妇女权益问题上面临的僵局.

    跨国婚姻身份转变妇女权益保障"在地化"婚姻移民

    论区域援助义务:主体识别、理论逻辑与制度实现

    吕慧娜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援助义务是指将国家和受益区域所负有的援助特殊落后区域的责任进行义务化规定的一种强制性规范.然而,实践中国家区域援助因缺乏义务性规定而失范,负外部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区域援助的实施效果;区际援助中受益区域对供益区域的援助义务始终处于"空白地带",极大地削弱了区域援助的实践力量.因此,通过制定区域援助基本法明确国家和受益区域的区域援助义务,制定单行法构建区域援助义务履行的行为规范,并以绩效考核和法律救济机制提高援助义务履行的有效性,以此建立区域援助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援助制度潜力,重塑区域援助的制度价值.

    区域援助义务区域发展区域援助基本法援助制度对口支援

    乡村与国家的"交集":藏族地区集体经济的逻辑

    李雪萍陈艾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空壳村不断增多的背景下,藏族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却不断地增添新的集体经济.藏族地区集体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有着"集体的责任"的深刻历史源流,这既是其社会底蕴,也是农牧民的生存性智慧.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经济以及草场承包后的联户经营等,是乡村与国家需求的"交集".目前新增添的集体经济,是农牧民与政府"合意"地治理贫困,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共有—共享—共治"治理格局.透过新增添的集体经济,发现政府引领型贫困治理的多层意涵:最直接的引领是产业发展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飞;潜藏其后的逻辑是联结着益贫性的集体化和进一步组织化,拓展了公共性.乡村和国家的"交集",既契合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也具有发展前景.

    集体经济藏族地区贫困治理交集

    社会经济: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基于甘孜藏区的地方性实践

    王蒙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存在组织化与市场化困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脱贫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甘孜藏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案例,发现市场化导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自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多样化实践模式之中,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的农村集体经济减贫效应最高并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同时也激活了产业发展的社区内生动力.这是由于作为社会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互惠合作基础之上的"在地经济",农牧民广泛、平等地参与劳动分工并且能够对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在利益分配时兼顾了成员身份与劳动贡献,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平衡.由此,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应以建构社会经济为导向,以内生性的集体经济振兴促进社区共同体的整体性发展.

    社会经济民族地区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