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刊行的《律吕正义续篇》中已有西方"和声"传入的记载.[1]但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社会关注.直至1905年,留日音乐家曾志忞先生在《醒狮》杂志第一,三期连续发表《和声略意》,这是中国人写作论述西方和声学的第一篇文章.[2]中国音乐家起初主要以介绍和教授运用西方和声学知识为重心,但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发现西方和声学理论与中国五声性音调的矛盾,进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家们开始了对中国式和声的思考与探索.如今,中国和声学的研究百花齐放,其中有关五声性调式的和声理论层出不穷,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桑桐先生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理论为基础展开讨论,以都节调式音乐为研究对象,探究五声纵合性和弦在都节调式音乐作品中的运用,进一步讨论五声纵合性和声方法的广泛使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