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巨厚含水层中循环井结构优化设计

巨厚含水层中循环井结构优化设计

扫码查看
针对传统的地下水循环井技术(GCW)无法对厚度大于34。5 m的含水层进行高效修复的问题,利用MODFLOW和MODPATH对巨厚含水层中循环井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以水力循环影响半径和粒子回收率为表征指标,刻画循环井在80 m巨厚含水层中的水力环流特征,以得到适用于巨厚含水层的循环井井结构。结果表明:在80 m的巨厚含水层中,双筛结构循环井运行期限为1年,抽注水流量为400 m3·d-1时,循环井的实段长度≤26 m,才能产生循环带。即使将循环井的结构优化为井长为34 m、上下筛段长度为4m、实段长度为26 m,循环井运行1年所能达到的循环带垂向上的最大影响高度仅为27。5 m,无法实现对于80 m厚含水层的修复。多滤层循环井可以显著增大巨厚含水层的修复范围,减小循环死区占比,改进修复效果。运行1年时,三筛段多滤层循环井垂向影响高度达到56。52m;四筛段多滤层循环井垂向影响高度达到70。52 m,粒子回收率为58%,最大影响半径为44。95 m。四筛段多滤层循环井能够满足对于80 m巨厚含水层修复的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巨厚含水层中循环井的井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董倩、董书君、陈韶音、杜中海、周睿

展开 >

吉林大学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 130000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长春 130000

循环井 巨厚含水层 井结构 优化设计 修复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0YFC1808301

2024

参考文献引证文献相关文献
同作者其他文献同项目成果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学报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04
ISSN:1673-9108
年,卷(期):2024.18(4)
董倩,董书君,陈韶音,等.巨厚含水层中循环井结构优化设计[J].环境工程学报,2024,18(4):1013-1023.DOI:10.12030/j.cjee.202310049.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