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

月刊

1673-9108

cjee@rcees.ac.cn

010-62941074

100085

北京市2871信箱

环境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为:“积极促进国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本刊正在成为连接国内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领域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与推广人员以及广大用户的信息纽带与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教授团队在污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调控理论和低碳技术开发领域取得新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三处
    3013-3014页

    利用固体废弃物及污染土壤制备烧结砖和陶粒研究进展

    范振辉丁亮夏威夷金鑫...
    3015-3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发展,我国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当下面临的重要挑战。填埋作为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传统方法存在土地占用和污染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存在大量的场地污染土壤,由于其修复成本高、处理技术不成熟,污染土壤的处理处置难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污泥、粉煤灰和污染土壤等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利用其制备烧结砖和陶粒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降低重金属危害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在烧结过程中,矿物组分液化促进了重金属与铝硅酸盐之间的反应以及重金属价态的转换,使得重金属在砖块和陶粒中被有效固定。其固定方式包括形成稳定的矿物,被包裹在固体基质中,或转化为低迁移率的价态等。本研究总结了含重金属污染的污泥、粉煤灰、尾矿以及污染土壤等固体废弃物制备烧结砖和陶粒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制备烧结砖和陶粒的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分析了影响重金属稳定化的因素,并对利用污染土壤等固体废弃物制备烧结砖和陶粒的可行性进行总结和展望。

    烧结砖陶粒重金属固定化资源化利用

    环境响应型智能膜及其在膜蒸馏中的研究进展

    郑利兵高瑞段宁鑫苑宏英...
    3024-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膜蒸馏具有分离效率高、污染潜势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中具有显著优势。但膜污染和膜润湿问题仍悬而未决,限制其实际工程应用。环境响应型智能膜可感知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后进而改变自身结构、特性与性能,故在膜法水处理领域极具应用潜力。该研究系统总结了 pH、温度、光、电场及磁场响应型智能膜的响应机制及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智能膜在MD中应用的现状。结合环境响应机制与MD的特点,重点讨论了环境响应型智能膜在解决MD过程中存在的膜污染、膜润湿、低通量及长期稳定性差等问题的潜力,并对其在MD中应用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特殊润湿性智能膜的开发可为M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新方向,实现高效、稳定、简单、经济的智能膜的开发并明确其在MD过程机理,可推动MD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膜蒸馏环境响应智能膜膜污染膜润湿特殊润湿性

    机器学习在地表水水质管理中的应用

    王光滔赵雯江宇静刘娟...
    3035-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关键子领域,已在环境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处理地表水水质管理中复杂问题时,机器学习显示出相对传统方法的显著优势。本综述重点探讨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在地表水水质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了溶解氧、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浊度、温度、pH等不同水质参数对地表水水质分类、监测及预测结果的影响,并列举了几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最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决策树等,最终归纳总结了几种用于提升输出精度的混合模型在地表水水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综上所述,实现机器学习对地表水水质准确、高效管理,不仅取决于选用的水质参数是否能够作为特定算法的数据集,还依赖于合理使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而增加输出结果的可信度。

    机器学习环境工程水质管理地表水

    人工智能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热点演化与未来趋势

    杨静张萌朱亮张伟军...
    3049-3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工程学科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转变科学研究范式,突破传统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人工智能是当今颠覆性的技术之一,是环境工程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了 1990-2023年环境工程领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24 000余篇论文,分析了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解析了人工智能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现状,探讨了研究热点的演化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潜在的挑战。本研究可为人工智能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助力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热点趋势研究挑战

    不确定性条件下斯里兰卡马哈韦利河流域农业水权交易研究

    刘美尤立胡春明郝文龙...
    3059-3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权交易可促使用水效率较低的主体将水权转让给用水边际效益较高的主体,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选取斯里兰卡的马哈韦利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区间两阶段随机双层不确定性规划方法构建农业水权交易模型,处理社会经济数据的不确定性、地表水资源量的随机性以及系统的多目标性。研究表明:初始水权总量受气候变化影响,整体上呈现随降水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此外,水权交易中,水稻种植业为主要买家,乳畜业为主要卖家。水权交易后,持有水权量最大的行业和区域分别是水稻种植业和波隆纳鲁沃县,其中初始水权分配对水权持有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提高变化气候下的马哈韦利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性,逐步构建水资源综合管理,水权合理分配的新局面。

    不确定性水权交易斯里兰卡马哈韦利流域水资源管理

    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特征污染物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彭树青李婧韩璐张文影...
    3071-3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炼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在加工炼制及储存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一定风险。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石油炼化企业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污染调查文献资料,查明了我国石油炼化行业典型污染物,并分析了典型污染物的暴露特征及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不均匀性,空间分布呈"沿海强、内地弱"特征。该类场地中以有机-无机和有机-有机复合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烃(TPH)和重金属,而地下水中以TPH和苯系物等有机污染为主。污染物的风险表征结果表明,场地土壤中TPH(38%)、二甲苯(33%)和苯(12%)存在显著非致癌健康风险,其中TPH的危害商达19。1;而苯(41%)、乙苯(29%)和镍(11%)存在显著的致癌健康风险,苯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5×10-4。地下水中TPH的非致癌危害最高为75。9,苯的致癌风险最高为1。84×10-5。因此控制TPH和苯系物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是石油炼化场地中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石油炼化特征污染物总石油烃健康风险分析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家庭碳排放核算与占比估计

    谢金良郭静黄雨婷刘伟...
    3081-3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碳排放占比能直观反映家庭消费领域碳减排的相对重要性,在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然而,不同媒体引用和使用的占比数值差异显著(30%至65%),可能误导公众和决策者。为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媒体报道和学术论文中的占比数据进行了系统探查。同时,对家庭碳排放占比的分子和分母进行了界定,使用多个数据源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占比的基准范围。研究发现,媒体报道中的占比数据通常缺乏来源,且过度简化背景信息,其可靠性存疑。相比之下,学术论文更关注排放量而非占比,且在核算范围与数据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占比在27。83%到38。43%之间,通常低于媒体报道值与发达国家占比值。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建议根据温室气体协议的范围1、2、3核算家庭碳排放,并明确核算所涵盖的能源与行为类型。总体来看,80%以上的家庭碳排放为间接碳排放,其减排依赖于对消费者选择的科学引导,是政府应重点关注的方向。此外,为避免误导,应要求媒体在报道占比数据时标明来源与背景信息。最后,为在气候问题对话中掌握更多话语权,应支持中国机构优化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论与建设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库。

    家庭碳排放占比中国投入产出分析核算范围数据溯源

    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探讨

    陆海明陈海波唐文忠王国庆...
    3092-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河湖库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相关概念及其主要方式,分析了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河湖库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以土壤改良剂、土料或以两者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可用于农田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提升、耕地复垦以及矿坑修复、宕口治理、湿地修复、低洼地改造等。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是消纳大宗清淤底泥的重要途径,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共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标准(试行)》(GB 15618-2018)是生产可食用农产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主要标准。清淤底泥农用地利用风险管控的核心要求是"禁止使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目前缺乏清淤底泥应用于农用地中其它类型土地的污染物控制国家标准,建议加快研制清淤底泥应用于其它类型农用地标准。现阶段建议根据保护目标确定土壤污染物含量控制标准,并遵循"清淤底泥产物中污染物含量应不高于施用地土壤中相应的含量"的原则。清淤底泥经处理后作为GB 15618-2018未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或农用地下层土壤填充物料时,应重点管控污染物生态风险及其随水分运移对表层土壤、地下水产生的环境风险,必要时应评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能存在的影响和风险。《土壤质量决策单元-多点增量采样法》(GB/T 42489-2023)可用于淤泥理化性质和污染物含量测定的采样方法,在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结论可靠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样品数量,降低监测检测费用。

    清淤底泥淤泥农用地利用污染物法律法规政策标准

    我国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技术与路径探索

    马超赵康冯印成田向勤...
    3102-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开展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我国历史遗留矿山主要环境问题、治理现状以及不足,扩展了以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为核心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概念。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调查评估技术、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总结了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基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整治目标,构建了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技术流程,并指出了我国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效果,从编制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拓展综合整治模式和加强技术研发4个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综合整治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