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貂赏乌林"制度是清朝时期一种以貂皮为媒介的贡赏制度,将清廷与边疆渔猎、游牧民族紧密地关联起来。此制度自后金及清初直至清末共历经定制、发展、完善、衰落四个阶段。大致于崇德八年确立,通过顺、康、雍三朝发展,逐渐演化出"京贡"与"边贡"之别,自此"贡貂赏乌林"主要针对边贡群体。乾隆十五年,"贡貂赏乌林"施行民户定额制,确定贡貂人数后不再增额,标志其发展到极致。咸丰时期,此制度始见衰势,至光绪末年终被废止,退出历史舞台。"贡貂赏乌林"是清朝为统治生活在东北边疆非满族身份之诸渔猎、游牧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也是清朝为加强对东北沿海边陲统治所实施的一项固边措施;更是一种益于边民维持生计,有利提升边民衣、用水准的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