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化背景下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林辰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支撑,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实根基。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普遍交往的扩大与深化,不同民族国家间全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如何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矛盾张力,如何在混杂的文化环境中应对"他者"文化的传入与挑战,如何处理社会阶层分化、矛盾与流动等诸多因素对文化认同的冲击与挑战,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对此,应不断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强化共同的文化身份,塑造共同的文化符号,以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球化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研究

    祝贺徐菲张滨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学界政界研究的热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表明其已升华为党的重大政治理论论断。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其论断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抵御美西方国家"颜色革命"的侵袭、渗透和演变的思想武器,因此,增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能够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把自身命运同党、国家及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做到与中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包公文化为例

    汤夺先董百慧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公文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书写并传承的。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包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孝亲为先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培育价值认同,以廉洁为民的中华民族宝贵精神唤起情感认同,以由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故事戏曲强化身份认同,最终凝聚成最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使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路径方面,需发掘包公文化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包公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生成理路及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拉加当周
    30-3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实践历程,始终成为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文化资源。基于甘孜州大力赓续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现状,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探析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与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并对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思考展望。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的三重实践进路

    杨洋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通过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符号;扩展新范畴,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基础架构;创新话语表述三重实践进路入手,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

    挽救民族:中国近代抵货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表达

    张兆涵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运动后,在中国爆发的多次抵制外货运动构成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抵货运动发端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勃兴之际,多采民间之自发形式。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通过国人的抵货行为渗透到经济领域,为抵货的具体行动增添了挽救国家利权的救亡色彩。从民族主义情绪的抒发,到民族主义情感的理性表达,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升华,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团结起来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同路人"。在这一过程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产生嬗变,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独立与解放要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加以判断和解决,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往往殊途同归。

    抵制外货抵货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想

    新疆抗战文化赋能新时代文化润疆:内在耦合、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亚里坤·买买提亚尔郭亚彪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抗战文化是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于抗战建新实践中推动形成的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重要精神的文化体系。从历时性角度看,新疆抗战文化的塑造凝练与"文化润疆"战略思想的提出虽处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但实则二者具有领导主体的同一性、思想底色的同源性、文化内涵的叠合性等多重内在耦合的精神特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新疆抗战文化对于贯彻实施党的"文化润疆"工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强大精神动力的注入、文化融合方法的借鉴以及文化传播手段的参照等方面。从实践路径看,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以新疆抗战文化为载体,从深化研究、情感共振、学校共筑、社会共进四方面协同发力弘扬和传播新疆抗战文化,进而助力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

    新疆抗战文化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富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牧区现代化道路研究——新巴尔虎右旗牧区现代化试点分析

    孙岿侯依林孙吕明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两大基本特征,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牧区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聚合型现代化道路方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生态民族学主张通过挖掘和整理地方性知识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但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层面。从共富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建立"共享促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呼伦贝尔市新右旗芒来畜牧专业合作社和阿拉坦额莫勒镇"七村一体化"牧区现代化试点为案例,探讨以共享发展塑造共生单元、形成共生模式、建立共生系统的要素整合机制。研究发现,党建引领与组织建设、新型集体经济与资源有效配置、利益共享与协同治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牧区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牧区现代化共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巴尔虎右旗

    "五个共同"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郭世豪陈建樾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五个共同"的深刻论断得到了验证。在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特点之下,各民族"向内凝聚"成为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核心体现于各民族共同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均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大一统"、包容协和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没有爱国主义,所有的精神内涵都将失去价值。

    "五个共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史发展

    控制与压迫: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对鄂伦春族的政策

    孟文楚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以后,日伪政权对鄂伦春族实施侵略和压迫政策,包括对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拉拢与抚恤、对鄂伦春族的经济政策、文化奴役与"山林队"的建立等。这些政策严重影响了鄂伦春族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浪潮,自发组织抗日活动或是加入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抗联队伍。这些反抗起到了一定成效,为鄂伦春族的存续作出了一定贡献。

    鄂伦春族"大陆政策"抗日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