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耕作方式对草甸土结构变化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草甸土结构变化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促进土壤结构改良,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容重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与培肥方式下,土壤容重均在20~30 cm土层较高,平均1.51 g·cm-3;不同耕作方式,0~40 cm土层拔节期前NT<DT<ST;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N T容重增加;成熟期0~30 cm土层,深翻(1.45 g·cm-3)与浅翻(1.44 g·cm-3)无差异,30~50 cm土层,深翻容重(1.48 g·cm-3)略有增加;免耕秸秆覆盖,0~50 cm土层平均容重(1.42 g·cm-3),比DT-S和ST-S减少0.03~0.05 g·cm-3;0~30 cm土层,ST-S比>DT-S增加0.05 g·cm-3,30~50 cm土层,趋势相反.浅翻会造成犁底层上移,0~30 cm容重增加,而深翻增加了40~50 cm土层容重.10~20 cm质地为粉砂质粘土,40~50 cm为粘土,其余土层为壤质粘土;免耕与耕作前土壤团聚体分布更接近,均在>1 m m粒级处出现高峰,而S T与D T处理的波动性变化比较接近,N T处理在40~50 cm土层的0.5~1.0和3.0~5.0 mm粒径土粒含量明显高于ST与DT处理.横向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团聚体分布不同;纵向比较,同一耕作方式,无论秸秆还田与否,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波动性变化趋势一致.综合可知,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大,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虽受年季间的影响发生变化.
Effects of Different Farming Methods on the Soil Structure of Meadow Soil

孟祥海、李玉梅、王根林、王立柱、邵广忠、胡颖慧、孙殷会、张庆娜

展开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草甸土 耕作方式 土壤结构

国家粮食丰产增效项目黑龙江省重点基金黑龙江省级资助项目

2016YFD0300806ZD2016008GX18B013

2019

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中心

黑龙江农业科学

影响因子:0.345
ISSN:1002-2767
年,卷(期):2019.(7)
  •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