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明确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筛选适合该地的种植模式,于2019-2021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试验,设置玉米-大豆-小麦轮作(T1)、玉米-大豆-马铃薯轮作(T2)、玉米-大豆-高粱轮作(T3)、玉米连作(CK1)、大豆连作(CK2)5个处理,分析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影响不同,10~20 cm土层轮作处理0.5~2 mm粒级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高于连作处理,且以T2处理最高;20~30 cm土层0.5~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以T1、T2、T3处理较高;不同粒级团聚体稳定指数表明,T2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结构破坏率较低,稳定性较好.不同种植模式对黑土土壤养分的影响也不同,CK1、CK2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较T1、T2、T3处理低,且土壤发生酸化.T1、T2、T3处理中,以T2处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调节土壤酸度整体效果较好.综上,T2(玉米-大豆-马铃薯轮作)处理可以提高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并且粒径<0.25 mm的小团聚体占比低,结构破坏率低,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减弱土壤酸化,建议在当地推广该种植模式.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ilongjiang Black Soil

王聪、李明、邱广伟、王立春、刘玲玲、王怀鹏、庞泽、唐春双、孙继英

展开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克山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

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农作物开发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种植模式 轮作 连作 黑土 理化性状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创新激励项目

ZDGG-202004HNK2019CX13XDA28130504CNYGG-2021020

2023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农业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87
ISSN:1004-3268
年,卷(期):2023.52(2)
  • 2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