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世界视野,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颇有助益.从马克思、韦伯、魏特夫、沃勒斯坦、马丁·阿尔布劳到马丁·雅克,分别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化、全球化的普遍性进程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马克思预示了现代化、全球化必然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现代化的变革及其特殊性;韦伯凸显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与文化精神的差异;魏特夫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消极性解读中国;马丁·阿尔布劳强调中国给全球化带来了自身独特的影响;沃勒斯坦从后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文化悖论;而马丁·雅克则从中国文明的超民族国家特点论证了中国崛起.这些思想家的观念中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主张在接受现代化、全球化的普遍性的同时,必须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结构具有超大型、多民族、非均衡发展和多元复合性文化等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选择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