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及翻译策略

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及翻译策略

扫码查看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戏曲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及译介方式的问题,致使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形成了很深的误解.西方当代汉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力图改变这种误解,美国学者柯润璞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在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权威性著作《忽必烈汗时期的中国剧场》中,不仅力图还原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而且特别附上他本人全文翻译的三部元杂剧《李逵负荆》《魔合罗》和《潇湘雨》,用以说明元杂剧的"剧场"性质和特点.其中,柯氏尤其看重《潇湘雨》一剧,认为它是反映元杂剧"剧场性"艺术特征的最佳代表,主要体现为虚拟性的舞台表演、叙述韵文的灵活运用和"大团圆"结局及其另类处理.同时,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的完整翻译与跨文化转化的策略,对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范方俊、范宁

展开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柯润璞 元杂剧 剧场性 艺术特征 翻译策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ZD283

2024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淮论坛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8
ISSN:1001-862X
年,卷(期):2024.(3)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