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彩色多普勒成像在运动性腹痛发生机制中的临床研究

彩色多普勒成像在运动性腹痛发生机制中的临床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运动性腹痛发生机制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运动试验的 80 名志愿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有无运动性腹痛分为运动性腹痛组(n=40)和无运动性腹痛(n=40).所有受试者均于运动前后接受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受试者肝总动脉、脾动脉、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结果:运动后,运动性腹痛组肝总动脉、脾动脉、肾动脉RI高于无运动性腹痛组,肝总动脉、脾动脉、肾动脉PSV、EDV以及PI低于无运动性腹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PSV、EDV、RI以及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后较运动前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脏器血流灌注明显下降,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灌注下降不明显;运动性腹痛组相应部位脏器血流灌注下降程度较无运动性腹痛组脏器灌注下降程度更高,进一步推论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运动性腹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陈慧娟、赵拓文、李璠婷、张瑾、曾柳芽、张凤、宋佳蕊、韩心怡

展开 >

江西省胸科医院功能检查科彩超室,江西南昌 330000

江西省胸科医院南昌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 运动性腹痛 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 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 阻力指数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项目

202211273

2024

吉林医学
吉林省人民医院

吉林医学

影响因子:0.926
ISSN:1004-0412
年,卷(期):2024.45(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