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kitsch),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引申到与政治有关的范畴.①其实“刻奇”的现象不仅是美学判断的标准,它还是一种对道德的过度追求或对既定价值观的盲从和拒绝理性思考而导致的强烈情感.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解释.赫尔曼·布罗赫(Hermann Broch)曾从道德和价值观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还有学者认为“刻奇”的概念无疑反映了当代文学艺术与虚假世界的深刻关系.②从美学视角看,“刻奇”一词带有些许贬义,然而当它的意义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或许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虽然其确实具有些许荒谬的成分,我们也不应该急于否定它的意义.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阐述的相关文献已经不少,但关于其背后的心理学成因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旨在探究“刻奇”现象的心理学成因,以心理学视角解释“刻奇”这一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