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耕作土壤可蚀性及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保持机理

耕作土壤可蚀性及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保持机理

扫码查看
黑土地保护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技术环节.吉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科研团队通过田间试验、人工降雨试验、野外调查等方法陆续开展了黑土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可蚀性研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的水土保持机理研究等,丰富了黑土地水土保持理论,并为黑土地保护措施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主要耕作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表现为黑土最大,黑钙土和白浆土次之,暗棕壤最低,典型黑土耕地土壤易被侵蚀;垄沟秸秆覆盖可使9°以下坡面减流84.8%~97.9%,减沙88.3%~92.9%,土壤分形维数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秸秆深还、碎混及免耕覆盖的3种还田方式下,土壤流失防治率分别为84.9%、90.3%、96.8%;留茬免耕使土壤结构稳定,半整地具有疏松耕层土壤且提高保水率的作用.
Soil Erodibility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王宇、沈海鸥、车晓翠、赵占军、李洪丽、叶青、刘会青

展开 >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春130118

黑土地保护 水土保持 土壤可蚀性 耕作方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C0504206

2022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14
ISSN:1000-5684
年,卷(期):2022.44(6)
  • 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