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以"陇青3号"水稻为材料,设置控制灌溉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施氮量分别为0,60,85,110,135,160 kg/hm2 6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光合作用、荧光特性、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方式下,施氮处理的全生育期比不施氮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增加了6.70%~31.74%,18.39%~49.04%和16.91%~38.48%(P<0.05);漫灌方式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增加12.13%~28.20%,14.40%~18.35%和0.40%~8.18%(P<0.05).2种灌溉方式下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为150~350 µmol/mol,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110 kg/hm2和135 kg/hm2施氮量处理的Fo,Fm,Fs及辐射利用效率(RUE)均优于其他处理.相比漫灌方式,控制灌溉方式的RUE值较大(1.60a>1.52c).在农艺性状中,茎粗和叶面积对氮素吸收利用具有合理的临界值(135 kg/hm2),超过最佳氮肥施用量不利于水稻生长.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氮量160 kg/hm2最高.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茎粗和叶面积具有中度的空间自相关,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说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大,但株高的空间相关性较弱.综上,控制灌溉比漫灌氮素利用率高,最佳施氮量为11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