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某院肺癌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某院肺癌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目的:探究医院肺癌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临床行PICC置管患者CRBSI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1 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收治的 124 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部位、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换药频次、CRBSI发生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行PICC置管后CRBSI的影响因素。结果:124 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中发生CRBSI的有23 例,感染发生率为 18。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行PICC置管后并发CRBSI与其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与否、换药频次、导管维护频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60 岁(OR=1。882)、合并糖尿病(OR=2。367)、穿刺方式为直接穿刺(OR=2。914)、穿刺次数≥3 次(OR=2。571)、导管留置时间≥14 d(OR=3。269)、导管移动(OR=3。452)、换药频次≥5 次(OR=2。784)、导管维护频率延迟(OR=3。127)是肺癌患者行PICC置管后并发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行PICC置管后发生CRBSI的概率较高,并且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与否、换药频次、导管维护频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临床应高度关注,并积极予以护理管理,以降低CRBSI发生风险。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罗岚
展开 >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南昌 330000
关键词:
肺癌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出版年:
2024
DOI:
10.13493/j.issn.1672-7878.2024.06-017
抗感染药学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抗感染药学
影响因子:
0.505
ISSN:
1672-7878
年,卷(期):
2024.
2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