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

扫码查看
通过对孔隙铸体和阴极发光薄片的仔细观察, 结合成岩演化史、烃源岩成熟史、古构造演化史以及物性分布特征研究, 提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次生成因, 并阐述了次生孔隙的多种识别标志、发育程度和分类, 认为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提出了形成次生孔隙的铝硅酸盐、二氧化硅和碳酸盐3种溶蚀机制. 明确指出优质储层的形成、分布、保存和破坏受古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烃类注入与散失等多重因素控制. 古构造格局控制了酸性水运移的路径和方向, 从而控制了溶蚀发育的部位和范围, 古构造高部位和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区次生孔隙发育. 烃类注入使溶蚀孔隙得到了保存, 烃类的散失使早期形成的溶蚀孔隙被后来的碳酸盐或石英次生加大胶结而破坏. 在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烃源岩成熟期(地质时代分别为S, P, K)的构造高部位、或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区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地区.

朱筱敏、钟大康、赵澄林、顾家裕、王招明、周新源

展开 >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102249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库尔勒,841000

塔里木盆地 储层 次生孔隙 溶蚀机理 控制因素 预测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99-111-01-02-02

2002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69
ISSN:0023-074X
年,卷(期):2002.47(z1)
  • 1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