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早期维管植物辐射演化与长时间尺度水循环的耦合关系

早期维管植物辐射演化与长时间尺度水循环的耦合关系

扫码查看
志留纪-泥盆纪陆地革命以早期维管植物的起源和辐射演化为标志.早期维管植物的繁盛导致形成全新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早期植物在根系、输导组织、气孔、叶片、个体大小和构型等方面的一系列演化革新,深刻改变了SPAC中的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由于根系的进化及其诱导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泥盆纪以来的古土壤厚度逐渐增大、分层结构复杂化、组成成熟度增加、类型多样化.伴随着早期维管植物的演化,SPAC的空间范围极大扩展,生物可利用水资源增多,水分在SPAC中的循环过程更为复杂、高效.早期维管植物的辐射增强了植被-地貌-水循环之间的反馈机制.志留纪晚期以来,植被与水文、地貌、生物地球化学等物理和化学要素相互作用,维管植物型陆-海水文连续体(land-ocean hydrologic continuum,LOHC)形成并逐步发展,内陆水体流域至滨岸体系的地貌稳定性增强,由陆到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供给和迁移体系产生变革.早期维管植物通过SPAC、LOHC系统及其内部过程与全球水、碳循环耦合,表现为稳定的低地生境增多,植物残体和有机质的埋藏学窗口增多,以煤为代表的陆地有机碳埋藏增加,河流运输的陆源有机碳通量增大.目前对早期维管植物SPAC系统的研究,大多是定性描述和推测,如何开展定量研究与机理探讨是未来的重要挑战.从微观、生境、区域到全球的多个空间尺度,研究地质剖面中记录的长时间尺度维管植物型LOHC系统的演变,有助于解析早期植物演化、水-碳循环以及地表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ation of early vascular plants and the long-term water cycle

薛进庄、李炳鑫、王嘉树、刘乐、黄璞、熊聪慧、沈冰

展开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展开 >

早期维管植物 泥盆纪 古土壤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陆-海水文连续体 碳循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13020141722201

2023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69
ISSN:0023-074X
年,卷(期):2023.68(12)
  •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