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海北部海域北宋年间的古海啸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

南海北部海域北宋年间的古海啸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

扫码查看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破坏的浅海沉积物关注很少.本文以汕头海门镇和惠州三门岛外海B01和D02钻孔的浅海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环境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等,分别在B01和D02岩芯的195~228和72~105cm深度鉴别出"海啸事件沉积层".两个岩芯的事件层有着相似的形成年龄,介于1048~1108年的北宋年间.该层平均粒径较上下层位显著增加,显示为正粒序单层沉积结构、未见平行或交错纹层.层内贝壳碎屑丰富、"新老"共存,其沉积物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且在界面附近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或元素比值呈现突变规律.综合南海内部及其周缘同期海啸或疑似海啸记录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南海北部上千公里沿岸一带可能发生了与菲律宾、西沙和南沙群岛近于同期的海洋巨灾事件.如此空间规模的极端灾害很可能代表了北宋年间的超级海啸事件,其触发机制应主要受控于该时期马尼拉俯冲带Mw>8.0的超强地震.
Paleo-tsunami sedimentary records and potential trigger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Earlier Song Dynasty at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vent sedimentsAMS 14C datinggeochemical indicatorsEarlier Song Dynastysupra-tsunami hazard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王喻鸣、王玉琨、李琳琳、许阳、陈晓宏、张培震

展开 >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省华南地区水安全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珠海519082

事件沉积物 AMS 14C定年 地球化学指标 北宋年间 超级海啸事件 南海北部陆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珠江人才引进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研究生质量提升项目

2021YFC30010002016ZT06N331U191120476140-11230011

2023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69
ISSN:0023-074X
年,卷(期):2023.68(2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