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 5年(5 a)、火后演替 15年(15 a)、火后演替 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759±90株·(400 m2)-1);草本层 5 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 5 a(0.07)<15 a(0.12)<23 a(0.19)<Climax(0.22).4)5 a、15 a和23a群落的多度为几何级数分布型,表明火烧迹地环境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生态位确定性物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而Climax群落的多度呈"S"型分布,"中间类型"物种占据了群落的绝大部分,属于演替晚期群落.5)根据β多样性的差异,可将4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灌木层划分为初建灌木层(5 a)和稳定灌木层(15 a,23 a,Climax),草本层划分为剧烈变化草本层(5a 和 15 a)和稳定草本层(23 a和Cli-max).[结论]随着植物群落演替时间越长,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的相似性越加接近,群落为正向演替,演替过程为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云杉-巴山冷杉林.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the Burned Area of Picea asperata-Abies fargesii Forest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周晓雷、杨富强、田青、周旭姣、赵安、何万鹏、赵艳丽、姜礼红

展开 >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甘肃天水 741020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贵州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 556000

展开 >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植物群落 演替 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GEF/OP12项目

03619078

2023

林业科学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科学研究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996
ISSN:1001-1498
年,卷(期):2023.36(2)
  • 1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