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大径材成材机理研究

    李晓燕段爱国张建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立地、初植密度、林龄、林分密度、竞争指标等因子与大径材成材的关系,解析杉木大径材形成机理,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40余年杉木长期定位观测试验林数据材料,解析立地、初植密度、林龄、林分密度、竞争指标等因子对杉木大径材形成的影响.[结果]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随立地指数级增大而增大,且增幅效应随林龄而增强.立地对大径材成材的影响程度明显受到初植密度的作用,低密度更有利于立地作用的发挥.12~16指数级立地,初植密度对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影响较小,且大径材出现林龄较晚;20~22指数级立地,初植密度作用明显加强,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随初植密度减小而增大,初植密度越小,大径材形成时间及大径材快速增长启动林龄愈早,且主伐林龄越小.林龄、立地、初植密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相对低立地指数级范围(12~16指数级)或高立地指数级范围(20~22指数级)内,大径材出材量或出材率不受立地指数级的显著影响,而当立地指数级达到或超过20指数级后,其与相对低的指数级(12~16指数级)立地相比,则会显著提高大径材出材量.在中、高初植密度范围(3 333~6 667 株·hm-2或5 000~10 000株·hm-2)内,杉木林分大径材出材量或出材率不受初植密度的显著影响,但其与低初植密度(1 667株·hm-2)林分相比,大径材出材量或出材率则会受到初植密度的显著制约.林龄、林分保留密度、林分密度指数、立地指数为大径材成材的关键因子,其对大径材形成的加成贡献率达92%.[结论]14指数级的现实林分中,有部分林分可形成相当数量的大径材.16指数及以上立地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理想立地条件,且造林密度宜控制在1 667株·hm-2内,16指数在40年生左右,20和22指数在28年生左右,可形成大径材林分,出材率达50%以上,出材量至少达 400 m3·hm-2 左右.

    杉木大径材出材量立地初植密度

    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构建

    段爱国李晓燕肖复明黄开勇...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方法]基于40余年杉木密度试验林固定样地及不同产区临时样地的1 044块样地调查资料,系统考虑"造林-营林-收获"等3个育林阶段,分析确定立地指数、初植密度、首次间伐林龄、保留密度、主伐林龄、材种收获量等6项大径材林分培育关键参数.[结果]立地指数越高,初植密度越低,越有利于林分大径材形成,且作用效果呈增长趋势,杉木大径材培育适宜立地指数范围应为16指数级及其以上立地,适宜初植密度范围可设计为1 667~3 333株·hm-2;可按林分每公顷总断面积达23 m2·hm-2时的林龄确定林分首次间伐时间;保留密度过低难以实现预期的大径材出材量,而过高的保留密度则会降低林分大径材出材率,根据同时满足双标准(大径材出材率达50%以上;大径材出材量达200 m3·hm-2以上)确定的林分保留密度与立地指数级的关系,即可确定一定立地指数级林分的保留密度;根据不同立地指数级的林分大径材出材率与林龄的关系模型,代入大径材出材率=50%,得到不同指数级立地相应的参考主伐林龄,进而构建这一系列主伐林龄值与相应立地指数级的关系式,可确定一定立地指数级林分的主伐林龄;引入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的Richards函数可对林分胸径、大径材出材量、大径材出材率和总蓄积等收获因子实现良好预估,预测精度接近或高于80%.[结论]构建了"三阶段-六确定"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可为杉木大径材林、速丰林及国储林基地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

    外来入侵新害虫锈色角胫象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预测

    王步信宋东蒋俊峰林若竹...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期,在我国山东威海的黑松林中首次发现了外来入侵蛀干害虫锈色角胫象.本文通过预测其适生区,以期为高效率地做好检疫、监管和及时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候、地形因子数据集,结合锈色角胫象实地分布数据,利用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分析锈色角胫象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分布区的变化.[结果]锈色角胫象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全境以及北美洲东部,零星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和大洋洲的东南部.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在4种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高适生区有所减少,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趋势大于减少趋势,低适生区明显扩大,锈色角胫象潜在适生区的质心变化整体表现出向西北方移动的趋势.[结论]最冷季度的平均温度(bio11)和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bio9)是影响我国锈色角胫象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锈色角胫象适生区面积逐渐增加,地理分布格局向西北方向扩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害虫入侵的预警和防控.

    锈色角胫象入侵害虫适生区MaxEnt模型

    杨-药复合经营林主要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和美国白蛾的驱诱作用初步研究

    代丽蕊丁昌俊苏晓华沈应柏...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杨-知母、杨-亳菊和杨-薄荷复合经营试验林中主要挥发物成分,室内测定其对光肩星天牛和美国白蛾的驱诱作用.[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3种杨-药复合经营试验林内药用植物地上、整株及空气中的挥发物,利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物组分并筛选主要挥发物,室内测定光肩星天牛和美国白蛾对它们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分别从杨-知母、杨-亳菊、杨-薄荷试验林中筛选出主要挥发物乙酸叶醇酯、β-石竹烯、薄荷醇.3种化合物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和美国白蛾成虫的EAG反应,且反应值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薄荷醇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美国白蛾成虫和幼虫具有明显驱避作用,且在60μg·μL-1浓度对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驱避率最高,分别为65%和47.5%;在500 μg·μL-1浓度对美国白蛾雄成虫和幼虫驱避率最高,分别为60%和70%;β-石竹烯仅对2种昆虫雄虫产生引诱作用,引诱率在40%~47.5%;不同浓度乙酸叶醇酯对光肩星天牛雌、雄虫和美国白蛾雄成虫驱诱作用产生分化,表现为低浓度引诱(引诱率为45%左右),高浓度趋避(趋避率为50%左右).对美国白蛾雌成虫具有驱避作用(52.5%),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吸引作用(45%~65%).[结论]3种试验林中主要挥发物成分乙酸叶醇酯、β-石竹烯、薄荷醇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和美国白蛾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薄荷醇效果最为明显,对两种昆虫驱避作用显著;乙酸叶醇酯作用效果次之,主要表现为低浓度引诱,高浓度驱避作用;β-石竹烯效果最差,仅对2种昆虫雄虫产生引诱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源引诱剂和植物源驱避剂的开发及基于"推-拉"防治策略的绿色环保杨药复合经营模式构建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杨药复合经营光肩星天牛美国白蛾挥发物GC-MSEAG行为反应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云南脊扁蝽遗传分化与谱系地理分析

    季良鹏贾战成白晓拴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云南脊扁蝽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关系,推测其起源及分歧时间,并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以2009-2020年采集于中国西南10个地区的云南脊扁蝽,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线粒体基因组,采用MEGA11,DnaSP6和Arlequin3.5.2.2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以其他8个扁蝽科昆虫作为外群,采用PhyloSuite v1.2.3等软件重建的云南脊扁蝽系统发育树,并利用BEAST v1.10.4软件采用宽松分子钟和化石校正点推测估算云南脊扁蝽的分歧时间.[结果]本研究获得30条长度为10 890 bp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序列.共检测到2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89;核苷酸多态指数π值为0.026 21,表现为高Hd、低π的现象.AMOVA分析表明,云南脊扁蝽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间.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脊扁蝽种群明显分为4个支系,单倍型网络图与系统发育树结果一致.分歧时间结果表明云南脊扁蝽在距今13.83 Ma的中新世中期开始分化,绿春种群(哀牢山脉南部)为中国地区的原始种群,后沿横断山脉分化出3个支系.[结论]第4纪冰期-间冰期轮回事件使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脊扁蝽形成了现在的地理分化格局.

    云南脊扁蝽线粒体基因组单倍型遗传分化谱系地理

    小叶杨PsWOX11基因对侧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孟佳慧刘宏超武志左雯腾...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小叶杨PsWOX11基因对侧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研究木本植物WOX11基因调控侧根生长发育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小叶杨PsWOX11基因,并对基因、蛋白结构以及保守序列等进行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分析PsWOX11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创制转基因植株35S∷PsWOX11(OE)和35S∷PsWOX11-SRDX(DR),分析过表达和显性抑制PsWOX11基因对转基因杨树侧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PsWOX11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为768 bp,编码255个氨基酸残基,在杨树主根和侧根中表达丰度相对较高.创制了 7个PsWOX11 过表达转基因杨树株系和8个显性抑制转基因杨树株系,对不同基因型杨树进行表型及显微形态观察发现,与非转基因84K杨相比,过表达PsWOX11转基因杨树的侧根长度、直径均显著增加,而显性抑制转基因杨树表型相反.[结论]PsWOX11基因参与调控杨树的侧根的生长发育,促使侧根的长度和直径增加,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WOX11基因参与调控小叶杨根系生长提供了参考依据.

    小叶杨PsWOX11侧根根生长根直径

    杉木幼龄林生长的良种与初植密度互作效应研究

    李晓燕孙建军段爱国张建国...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杉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对其幼龄期生长的影响及互作效应,旨在揭示杉木受不同世代种子园良种和初植密度的影响规律,为杉木良种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2年春在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营造的杉木良种和密度互作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1 a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2个世代杉木种子园良种(1代和3代)和4种初植密度(1 667、3 333、5 000以及6 667株·hm-2)交互控制下的林分生长动态效应.[结果]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与初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除冠幅外,随林龄增长,密度负效应增强;蓄积量和断面积与初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林龄增长,密度正效应增强.10~11 a间,第3世代良种在低、中初植密度(1 667和3 333株·hm-2)条件下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和断面积均显著高于第1世代良种,且增幅效应更强,此密度条件下,高世代良种的生长优势得到明显发挥,而两个良种的冠幅差异不显著.随初植密度增大,高密度(5 000和6 667株·hm-2)下,不同良种间各生长指标差异均较小.良种对树高相对贡献率的变化起伏较大,但5a后,良种相对贡献率明显低于初植密度.5 a时,良种对胸径和冠幅的相对贡献率达最大,明显大于初植密度,此后,随林龄增长,良种相对贡献率逐年下降,在9a时达到最低.对于单株材积、蓄积量和断面积,在整个调查期间,良种相对贡献率始终低于初植密度.[结论]为提高早期杉木人工林产量,可适当增大初植密度,由于低、中密度条件下更有利于高世代良种生长增益的发挥,所以,用3代良种造林时,可适当扩大初植密度范围,降低初植密度的下限,密度可下调至3 333株·hm-2,单位面积产量与5 000和6 667株·hm-2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用1代良种造林时,5 000和6 667株·hm-2产量均显著高于1 667和3 333株·hm-2.

    杉木良种初植密度幼龄林生长

    黑木相思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及选择

    申琳琳胡冰裘珍飞范春节...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林龄阶段黑木相思无性系多个性状差异,揭示其群体表型变异水平,筛选和评价优良无性系,为优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目标性状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20个黑木相思无性系生长性状、干形、抗风性和抗病性等8个指标,采用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差异性比较和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等方法对黑木相思无性系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选择.[结果]黑木相思各无性系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在2.5、4.5、6.5年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林龄阶段SR18、SR17、SR20、和SR14-1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最佳;SR14和SR14-1高径比表现最优,SR25树干分枝较少,干形最优;黑木相思整体抗风性较强,SR45在3个林龄时期抗风性最低;黑木相思无性系SR3、SR25、SR26、SR31、SR41、SR45抗病性较强;SR18、SR17、SR14、SR14-1和SR25综合Qi值较高.[结论]不同黑木相思无性系间变异较大,本次试验的20个黑木相思无性系中SR18、SR17、SR14、SR14-1和SR25可作为生长性状、干形、抗风性、抗病性最优良的无性系,这对黑木相思良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为其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无性系选育优良无性系黑木相思综合评价遗传参数

    日本落叶松内源GUS基因鉴定及其酶活性分析

    叶查龙张陈谊杨玲孙晓梅...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内源β-葡糖苷酸酶(GUS)基因及其酶活性,分析GUS作为报告基因的可靠性.[方法]利用pCAMBIA1301载体上的GUS基因序列在日本落叶松参考基因组中进行比对,鉴定并克隆出日本落叶松GUS(LaGUS)基因.在NCBI利用blastp查找其他物种中LaGUS的同源序列并构建进化树.利用已有的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aGUS基因在日本落叶松中的表达模式.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以X-gluc作为GUS酶反应底物,检测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内源GUS的酶活性.[结果]在日本落叶松中鉴定到一个LaGUS基因,CDS长3 435 bp,编码1 144个氨基酸.25种植物中具有与LaGUS基因相似的序列.LaGUS基因的表达量在活动期高于休眠期,在体胚苗中高于在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中.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和体胚苗在室温下染色6d时均观察到蓝色,但体胚苗的染色程度高于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结论]日本落叶松具有内源GUS活性,在基因工程中利用GUS作为报告基因可能存在一定干扰.

    日本落叶松内源GUS体细胞胚胎发生报告基因

    基于杉木退化人工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其碳汇经济的阔叶树种选择研究

    付志高李芬好肖以华朱火生...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杉木的纯林连续栽培导致土壤退化和生产力降低.阔叶树与杉木混交可以提升立地质量和林分生产力.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模式下的碳储量、生产力和碳汇经济价值,为区域退化杉木人工林改造和高效碳汇林建设的树种选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取了 2004年种植的10种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的造林林分,研究了不同混交模式下林分碳储量、生产力和碳汇经济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1)10种阔叶树种的胸径(6.5~21.3 cm)、树高(8.0~22.6 m)和密度降幅(750~3 119株·hm-2)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均是米老排的值最大,且极显著高于深山含笑(p<0.01).此外,大径木的比例最高的亦是米老排,其余9种树种则以中径木为主.(2)不同林分的干、枝、叶、根和总生物量分别为56.54~140.69 t·hm-2、13.22~43.97 t·hm-2、2.72~9.17 t·hm-2、3.22~80.35 t·hm-2、82.78~274.18 t·hm-2,且均呈现显著的差异(p<0.01),这5种生物量指标中,最大的树种均是米老排,但最小树种不同,阴香的干、叶和总生物量最小,而枝和根生物量最小的分别是观光木和红锥.(3)10种树种的碳储量、生产力和碳汇经济价值分别为15.43~136.66 t·hm-2、1.62~14.38 t·hm-2·a-1和0.18~2.39万元·hm-2.碳储量表现为米老排极显著高于观光木和深山含笑(p<0.01).生产力米老排极显著高于除木荷以外的其余树种(p<0.01),碳汇经济价值则是米老排极显著高于除木荷和枫香以外的其余树种(p<0.01).[结论]在粤北地区退化杉木人工林改造中,建议优先选择米老排、木荷和枫香作为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项;而对于大径材林培育,则建议优先选择米老排、乐昌含笑、阴香和红锥.

    杉木人工林退化碳储量生产力碳汇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