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海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

青海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

扫码查看
本文旨在探究 自然撂荒与人工干预退耕还林之间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比较发现人工干预的退耕是否优于自然撂荒.通过研究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4种原生地、不同年限退/弃耕地、3种耕地等12个特征样地的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采用时空替代法对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为青海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灌木比例和多年生植物比例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撂荒年限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说明优势种植被逐渐扩大生长范围,植物丰富度也大大增加.退耕和撂荒演替后期植物优势种优势度增大,进一步挤占了小个体耐阴植物的生长空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在演替的过程中,退耕演替初期和中期均以赖草和白草作为优势种,但优势度和物种丰富度随年限增长而降低,而到演替后期,白草优势种被柠条替代;撂荒2年后1年生草本黄花蒿、臭蒿演替成优势种,但优势度较低,仅为36.3%;撂荒5年后多年生草本赖草、芨芨草演替成优势种,且优势度大大提高,达到51.7%.

冯雨露、张润琳、谭梅、刘泽华

展开 >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宁 810001

退耕还林 撂荒 植物群落 恢复演替 生物多样性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

2019-ZJ-7068

2023

林业科技通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林业科技通讯

影响因子:0.25
ISSN:1671-4938
年,卷(期):2023.(8)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