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 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 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杨利慧
展开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5
关键词:
民俗教育
非遗教育
主位教育观
客位教育观
公共民俗学
基金:
项目编号:
出版年:
2021
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
民俗研究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69
ISSN:
1002-4360
年,卷(期):
2021.
(4)
被引量
12
参考文献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