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活历史:一种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探析

    方李莉刘侗勋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历史"的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被费孝通所完善,并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界的不断运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今为人类社会所应用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资源具有"遗产资源"的属性,因为它往往是以遗产的形式呈现的.遗产资源不仅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当今经济(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发展的入口处.正因为"遗产资源"这一概念的出现,历史就不再是静态的过去,而是成为被记忆、被重构的资源库,不断产生新的解释体系.遗产资源既活在过去,也活在当下甚至未来,而"活历史"的概念也由此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活历史""三维一刻"艺术人类学遗产资源

    人类艺术表达的心灵史——基于认知人类学而有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理解的新观察

    赵旭东
    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在寻求对艺术存在的理解时,真正需要注意到的是人在创造艺术之时,其心灵发展史的根基或基础.曾经的历史观可以在一种编年史意义上的坐标系模式与结构化理解模式中寻找到各自的解释空间,但如果真正能够从人类的心灵史入手,显然还可以有第三种历史理解,这就是基于人的认知能力而有的映射与投射机制之间相互转化作用的形态发生.这种相互作用,从根本性意义上而言便是一种映射与投射之间的连锁转换,而人自身的能动性存在会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这其中,同样也要面对所谓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心灵史艺术映射投射共同性

    平台时代与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观察

    周大鸣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美好生活的人类学研究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语境中拥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仅可以赋能数字社会的建设与探索,也有助于推进国民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今天,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平台社会,已然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技术基础,对此可以从数据化、商品化、多元化和集中化、个性化、全球化等五个方面来认识与把握.互联网平台在衣、食、住、行、休闲等方面带给我们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流量理性、适当技术等挑战.整体言之,数字基础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还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发展.

    平台社会生活方式美好生活人技关系数字技术

    文化空间与时间中的声望生产

    罗易扉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中的互惠交换习俗目的何在?这是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恒久命题.其中,"库拉交换"与"礼物交换"是交换习俗的核心命题.物的交换习俗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莫斯认为,库拉交换是"竞争性的总体呈献体系",即一种互往关系.韦娜认为,库拉交换旨在获取声望并提高社会成员在地方社会中的信誉.穆恩认为,库拉交换通过改变流动路线,进而生产新的社会声望.斯特拉森在研究哈根人的"摩卡交换"时发现,礼物交换旨在为首领积累声望和财富.穆恩在研究加万社会的园艺交换与宴请行为时指出,宴请是一种拓展时空关系的行为.因此,物在不同文化时间与空间中的交换行为,最终旨在实现人的声望生产,即物的社会交换习俗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声望生产".

    文化时间与空间声望生产交换理论物的交换

    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与自我认同

    俞炎燊黄剑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社会,民俗研究中的个体关怀取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是反映个体生活状态和体验的重要维度,重点要反思"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安排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三个核心问题.传统社会中的民俗作为一种服务日常生活的文化,会促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一是通过增强家族认同和地方认同建构个体的身份意识;二是通过内化日常知识指导个体的日常实践;三是通过诠释和表现价值观念赋予日常生活意义.当代社会的民俗可以在参与社区建设过程中恢复居民的自我认同,其着力点是推动社会关系重建、运用日常知识提升日常实践能力、借助积极的叙事来诠释日常生活的意义.

    日常生活民俗自我认同

    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彭牧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并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美国公共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非遗公约》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框架.以1999年教科文组织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会议对1989年联合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评估,以及如何针对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关切,调整民俗传统保护方式的探讨.会议从根本上奠定了2003年《非遗公约》的基础,而史密森民俗生活中心的学者亦因之深度参与了公约起草等工作.勾勒美国公共民俗学传统,特别是史密森民俗生活中心与公约形成的密切关联,对于探讨非遗保护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参与理念的学术渊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美国公共民俗学华盛顿会议史密森民俗生活节社区参与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的学理叙事——基于个人、群体与社区的观察

    孔庆夫金姚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权力本位的"自上而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式,若缺少"群体"和"社区"的广泛参与,容易形成"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基于聚合性本位的"承上启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认定方式,在突出个体代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抑制个人主义倾向并培养集体精神;基于民间认同和群体认可本位的"自下而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方式,在可以认定的人员基数和地域范围上要更加庞大和广泛,本质上也更加贴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群体"和"社区"概念的强调,并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然人个体聚合性团体"圈群"聚集体

    "民族形式"的非遗创作实践——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为例

    王臻真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地方民俗转换为"中国形式文艺"的形态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示,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际文旅市场的新需求.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长期肩负该任务,自1955年以来累计有 200余名全国各地民间木偶戏传人在这里探索能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中国木偶戏.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在不同时期对"地方民俗"和"中国形式文艺"概念的理解和展演有着明显差异,相应的实践则可归纳为"创造中国木偶剧""市场运营中国木偶剧"和"形成'院馆合一'模式"这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探索出具有"现代的观剧体验""传统的表演形式""融合的表达方式""丰富的形式拓展"等四大特质的当代"中国形式"大型木偶剧.

    大型木偶剧"民族形式""中国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木偶艺术剧院

    秘鲁活态遗产概念的历史演进与内涵意义

    张青仁王越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在土著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秘鲁学者开始关注本土社会活态文化.经过20世纪中叶本土现代化的探索,秘鲁社会加强了对活态文化的关注,并初步形成了面向当下、开放、包容的活态遗产观.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开展与文化多样性共识的形成赋予了活态遗产合法性的地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之后,秘鲁政府建立了非遗保护的制度体系,明确了非遗连续性、流动性与特殊性的活态内涵,构建了系统性、综合性、互补性的活态遗产观.活态遗产的概念内涵表达了秘鲁社会的多元主体以文化为切入点,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支配,谋求共存与包容的世界秩序,重构多样性活力与潜力的愿景.

    秘鲁活态遗产共生多样性

    "藏钩"民俗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赵玉平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古代游戏民俗被认知的"藏钩"活动,起源于汉代之前的腊祭藏钩分胙.在唐代祭祀礼制改革后,藏钩分胙被"均胙肉"制度所取代,"藏钩"便演化出岁末年初藏钩游戏、斋会藏钩祈赛、男女藏钩传情三个相对独立发展的民俗流变.腊祭藏钩分胙在文化上本就涵盖的游戏、祭祀、男欢女爱三种因素,推动了三个流变的产生和发展.

    藏钩民俗游戏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