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在的"意义"真理,所以遭到后现代思想的攻击.与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学-逻辑方法不同,文学的"方法"则直接指向了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术的文学化正在成为学科反思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草创时代,周作人等先驱人物已超前地提出了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和文学的"两个目的"的思想,这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伟大开端.
外文标题:
Reading Notes on Weekly Bulletin of Geyao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吕微
展开 >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北京,100732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俗学
文学
性质世界
意义世界
日常生活世界
原始生活世界
出版年:
2006
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民间文化
ISSN:
1008-7214
年,卷(期):
2006.
(3)
被引量
17
参考文献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