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转运趋势基本一致,花后15 d的茎鞘和叶片氮含量最高,随后迅速向籽粒转运,叶片是氮同化转运最主要的器官.与7∶1∶2施氮模式相比,5∶2∶3的施氮模式提高了花后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施氮模式间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参数、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差异不显著.与宁麦9号相比,宁麦14号有较高的氮同化转运能力,其花后各时期的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NR活性均高于宁麦9号.宁麦14号的淀粉糊化参数和面筋强度显著高于宁麦9号,但饼干直径显著低于宁麦9号.说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小麦淀粉品质、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均显著受品种影响,而施氮模式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Pattern on Nitrogen Assimi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fter Anthesis and Quality Traits of Winter Wheat

刘婷婷、张平平、姚金保、封超年、马鸿翔、耿志明、杨丹

展开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扬州大学小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

小麦 施氮模式 氮素转运 产量 品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31101146BK2011667CX125023BE2011306

2013

麦类作物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麦类作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86
ISSN:1009-1041
年,卷(期):2013.33(3)
  • 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