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麦类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孙其信

双月刊

1009-1041

mlzw@chinajournal.net.cn

029-87082642

712100

陕西杨陵邰城路3号

麦类作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欢迎使用《麦类作物学报》在线办公系统 《麦类作物学报》的新网站开通了,(tcrop是麦类作物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的缩写)。网站上有本刊的各种信息、在线办公系统和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 今后,投稿和稿件送审都将在线进行,不再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作者投稿前,请先仔细阅读本刊网站首页上部“作者须知”栏里的“作者投稿指南” ,点开“作者投稿”界面后,也请仔细阅读“登录须知”。 《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 2009年7月16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孙迎凯李翔刘天相张冰月...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六倍体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资源,在籽粒相关性状的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西农389与合成六倍体小麦KU2098杂交得到的154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用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遗传图谱,对粒长、粒宽、粒面积、粒周长、粒长宽比、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共9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除7B染色体外的20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出84个QTL;这些QTL的LOD值在2。54~39。9之间,解释了 0。91%~43。41%表型变异;84个QTL包括31个主要 QTL 和 10 个稳定 QTL。在 1A(1)、1B(1)、1D(1)、2D(1)、4D(1)、5A(1)、5D(1)、6A(2)、6B(2)和 7D(1)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2个与籽粒性状相关的QTL簇。在QTL簇C8对应的遗传区间中,筛选到2个有关籽粒性状的基因;在QTL簇C3的遗传区间中,筛选到4个有关品质性状的基因。鉴定出的QTL可为小麦产量和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合成六倍体小麦小麦55KSNP籽粒性状QTLs

    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标记辅助育种途径分析

    万文涛赵仁慧陈甜甜王玲...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但综合抗病性较弱。为保持扬麦15弱筋品质并提高抗性,本课题组以扬麦15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软质小麦种质92R137和中抗赤霉病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聚合群体;低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主效位点QYm。nau-2D进行基因聚合,高世代进行赤霉病抗性、品质和产量鉴定,最终育成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的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并进入长江中下游小麦国家区试。扬18465所采用的回交、聚合抗性基因的育种路线可为同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分子标记赤霉病白粉病黄花叶病弱筋小麦

    野生二粒小麦AP2家族基因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刘涛曹启彬卫科旭张艳...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AP2转录因子在植物信号转导、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AP2转录因子在野生二粒小麦中的分子特征,基于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信息,采用Blast和Hmmer进行AP2家族成员鉴定,对鉴定到的成员进行蛋白质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树、保守结构域、基因扩增、顺式作用元件、密码子偏好性、表达模式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野生二粒小麦中共鉴定到265个AP2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叶绿体中。根据系统进化树将其分为3个亚族,各亚族之间的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存在保守性与多样性。AP2含有多个与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P2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可能受到压力选择作用。从AP2基因的表达模式看,该家族成员可能发生了亚功能化,且对盐胁迫响应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小麦群体中核酸多样性和分化指数分析,AP2基因部分成员在野生二粒小麦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野生二粒小麦AP2基因进化分析表达模式遗传多样性

    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粒重基因的分布与育种适用性分析

    曹俊梅周安定刘娜哈力旦·依克热木...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为了解粒重基因在新疆小麦的分布及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适用性,以25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KASP(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与2个年份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等育种选择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优异等位基因TaSus1-7A-Hap1、TaCwi-A1b、TaTGW-7Aa、TaGS5-A1b、TaGS2-A1b、TaGS-D1a、TaSus2-2B-HapH、TaTGW6-A1a、TaGW2-6B-Hap3 和TaSus2-2A-HapA 在参试材料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100%、100%、84。98%、56。92%、51。78%、39。13%、33。20%、11。07%、3。16%和1。58%;14对等位基因在参试材料中共出现118种组合;标记GS5-2334-SNP、TaGS2-A1-239IND2、TGW7-986-SNP和GW2-6B-721SNP可应用于小麦粒重的辅助选择;被检测标记的连锁基因均与1个或1个以上育种性状显著相关;GS5-2334-SNP连锁基因TaGS5-A1对粒宽的效应达36。65%,对千粒重效应次之(27。76%),GS5-2334-SNP 连锁基因 TaGS5-A1 对株高和穗粒重、GW2-6B-721SNP 连锁基因 TaGW2-6B 和TGW7-986-SNP连锁基因TaTGW7对粒长、Sus2-2A-20SNP连锁基因TaSus2-2A对穗粒重、千粒重和粒宽的效应均达到10%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新疆小麦粒重KASP基因分布育种适用性

    小麦抗条锈基因Yr5、Yr9 和Yr18分子标记的特异性评估

    孙振宇黄亮黄苗苗刘太国...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Yr5、Yr9(1B/1R)、Yrr18基因的 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 AF1/4、D15、20H,Yr18基因的分子标记csLV34、cssfr1~cssfr5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Yr5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AF1/4、D15和20H均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遗传背景材料中的相应抗性基因;Yr18基因分子标记cssfr2能够准确检测Yr18的非载体材料,并检测出Avocet S*6/Yr5、Avocet S*6/Yr24、Avocet S*6/Yr27三个材料具有Yr 18的等位变异。这说明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Yr18基因的几个分子标记结合使用不仅能够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而且能够识别该位点的等位变异。

    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特异性

    结合0.1K前景和16K背景芯片快速解析小麦新品系的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

    李笑笑相明杰刘胜杰王晓婷...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并建立基于小麦0。1K前景和16K背景芯片快速解析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方法,对小麦新品系西农302及其亲本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分别进行苗期分小种和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分析西农302及其亲本的抗条锈病特征,并利用小麦16K背景芯片对西农302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根据亲本间16K芯片基因型的差异SNP位点,分别统计西农302来自双亲的基因组区段,确定西农302的基因组结构;利用小麦0。1K前景芯片对西农302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确定西农302所含有的抗条锈病性基因/QTL位点,明确西农302的抗条锈病遗传基础,同时分析西农302所含有的其他重要性状相关优异等位基因/QTL。结果表明,西农302在苗期对中国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2和CYR34均表现出微弱的抗性(IT=6),但在田间条件下表现出高水平成株期抗条锈性(IT=1,DS<5);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对西农302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4。28%和30。22%;西农302聚合了双亲的多个优异基因/QTL位点,同时含有多抗基因Lr27/Yr30/Sr2/Pbc1及其上位性互作基因YrFDC12/PbcFDC12、抗条锈病位点QYrak58。nwa-fu-7BL 和 QYrqin。nwafu-2AL、抗赤霉病位点 QFhb。hbaas-5AS 和 QFhb。hbaas-5AL、矮秆基因 Rht-2、Rht-8 和QPht/S1。cau-2D。1以及千粒重位点QG1-4A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QTL。这说明0。1K前景选择和16K背景选择SNP芯片可以应用于小麦新品种(系)的基因组结构和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解析;西农865和百农矮抗58对西农302的遗传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西农865的遗传贡献率约为百农矮抗58的2倍;西农302聚合了双亲的抗条锈病、抗赤霉病、矮秆和千粒重等多个重要性状相关优异基因/QTL。

    小麦新品系SNP芯片遗传构成

    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9生长发育、旗叶和产量的影响

    黄金鑫刘百川展晓孟张玉梅...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气候变暖对强筋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机理,以强筋优质小麦济麦229为试验材料,以田间自然温度生长的小麦为对照,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9生长发育、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全生育期增温使济麦229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数、株高、倒一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加快了花后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速度,减少干物质向穗部转运量;增温对济麦229孕穗期和开花期旗叶SOD、POD和CAT活性影响较小,旗叶中MDA和脯氨酸含量较低,但花后旗叶SOD活性显著增加,POD和CAT活性不同程度降低,导致MDA、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增温使济麦229的穗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了 20。3%和10。0%,产量减少了 24。1%,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综上,全生育期增温可促进济麦229的营养生长,不利于生殖生长阶段小麦旗叶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导致旗叶加速衰老和产量降低。

    小麦全生育期增温分蘖旗叶抗氧化产量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邓骋赵莉杨太明陈金华...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 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 ℃·(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 ℃·(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 ℃·(10 a)-1]及江淮[8。3 ℃·(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 ℃·(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 ℃·(10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a播期比前30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安徽省冬小麦冬前积温时空变化适宜播期

    栽培模式及生态条件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陈松朱娟吕超王菲菲...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生态条件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以8个扬麦系列和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及2个中筋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参试小麦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及生态条件下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及淀粉含量的稳定性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品质既受品种遗传因素的控制,也受栽培模式及生态条件的影响。在弱筋小麦优质栽培模式[基本苗2。40× 106株·hm-2,施用纯氮180 kg·hm-2,磷、钾肥以基苗肥为主,氮肥运筹按基肥∶苗肥∶拔节肥(倒3。5叶前)=7∶1∶2],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容重大,淀粉品质较高,中筋品种扬麦25和扬麦28也能够达到优质弱筋的要求。在中筋小麦高产栽培模式(基本苗1。80×106·hm-2,施用纯氮240 kg·hm-2,磷、钾肥以基苗肥为主,氮肥运筹按基肥∶苗肥∶拔节孕穗肥=5∶2∶3)下,参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较高,多数品种不能达到弱筋小麦的标准。要保证弱筋小麦品质,应选择适宜良种,在常规大田栽培措施的基础上,采用第一种栽培模式,并根据当地当年气候生态条件作适当调整。

    弱筋小麦栽培模式生态条件品质

    晚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柳明阳张敏王文政毕经鑫...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冀东地区晚播对强筋小麦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津农7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播期(D1)、晚播7 d(D2)、晚播14 d(D3)、晚播21 d(D4)、晚播28 d(D5)共5个播期,分析了晚播后强筋小麦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变化,以及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增大了强筋小麦旗叶面积和分蘖成穗率,降低了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向籽粒的转运量,最终导致穗数、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其中津农7号和中麦998的产量开始出现显著下降的播期分别为D2和D3。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两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在D3和D4下最大,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均在D3下最大,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均在D4下最大,最大拉伸阻力分别在D4和D2下最大。经相关性分析,冬前积温与强筋小麦株高和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旗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面筋指数、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试验条件下,津农7号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为正常播期,中麦998为晚播7 d。综合来看,晚播不利于强筋小麦高产,但适当推迟播期可以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进而改善营养和加工品质。

    强筋小麦晚播产量品质冬前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