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至11世纪,佛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相继出现在靛蓝底上以金银书写的媒材组合,用于抄写宗教书籍,兼及绘制图像.唐宋之际,靛蓝纸佛教称"碧纸",现存最早实物是瑞光寺塔本《法华经》,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录了五台山藏大历十四年"绀碧纸、金银字"大藏经.靛蓝纸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称"绀纸",奈良时代唯一实例是"二月堂烧经",集大成者是"高丽国金字大藏经"和平安时代"中尊寺经".西藏也存在蓝纸和蓝黑纸,可追溯到吐蕃时期.伊斯兰世界有一部"蓝色《古兰经》",约9世纪前后之物.如何理解这一跨文化现象?汉字文化圈内、唐和吐蕃,以及佛教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在靛蓝底金银字问题上是否存在着联系和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