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境界的生成,最早源自老子庄子对于世界的理解,源自天地间可悟可感而不可言说的"气韵"的生成,追求一种超世空灵的至高境界,是一种对"道"的追求.魏晋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了"气韵生动"并将其运用于绘画创作中,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最高准则."气韵"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时代发展经历着复杂的演变,它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谢赫以后的画家和画论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气韵的内容."气韵"论发展到唐代,不仅作为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也成为文人雅士一种内在的天赋.到宋代,与宋代的社会文化相结合逐步繁荣和发展起来,在绘画的精神层面和笔墨形式层面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回答.总的来说,宋代绘画中的气韵是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画论史上的一次飞跃.对画论中的气韵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体悟宇宙观,了解自我,对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都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以中国画为例,分析"气韵"论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