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GAM的北太平洋公海围网主要渔获种类渔场重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基于GAM的北太平洋公海围网主要渔获种类渔场重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扫码查看
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远洋渔业项目,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和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主要渔获组成,厘清关键鱼种的渔场重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研究渔场的形成机制及指导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2016—2017年北太平洋灯光围网渔业渔获数据及海表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a)等环境因子,通过广义可加模型等分析渔获量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渔场重心整体上在渔汛初期向东北方向偏移,8—9月后期往西南折返.研究发现日本鲭渔场集中在148°E—154°E、40°N—42°N,远东拟沙丁鱼渔场集中在149°E—153°E、40°N—42°N,巴特柔鱼渔场集中在150°E—154°E、40°N—42°N,秋刀鱼渔场集中在150°E—153°E、41°N—42°N;2016—2017年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最适SST介于13~20.18℃,最适Chl-a介于0.1~0.8 mg·m−3;远东拟沙丁鱼CPUE最适SST介于12~19.1℃,最适Chl-a介于0.3~0.88 mg·m−3;巴特柔鱼CPUE最适SST介于14~22℃,最适Chl-a介于0.2~1.1 mg·m−3;秋刀鱼CPUE最适SST介于14~21℃,最适Chl-a介于0.24~0.98 mg·m−3.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of grav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main catches of purse seine fisheries in North Pacific high seas based on GAM

徐博、张衡、唐峰华、隋芯、张瑛瑛、侯刚

展开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灯光围网 经济种类 环境因子 GAM模型 北太平洋公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2019YFD09014052019HY-XKQ03A1-2006-00-30110917ZR1439700

2020

南方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方水产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91
ISSN:2095-0780
年,卷(期):2020.16(5)
  • 9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