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水产科学
南方水产科学

李来好

双月刊

2095-0780

nfsc@vip.163.com

020-84458694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

南方水产科学/Journal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乳植杆菌通过抑制蛋白水解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凝胶强度

    崔巧燕李来好陈天玉陈胜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微生物发酵能有效改善淡水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罗非鱼鱼糜的凝胶强度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凝胶劣化.为开发高品质的罗非鱼发酵鱼糜制品,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株,探究了加菌发酵对罗非鱼发酵鱼糜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菌发酵能够显著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凝胶强度,降低大部分游离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的含量.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加菌发酵对罗非鱼发酵鱼糜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菌发酵鱼糜中乳植杆菌属一直为优势菌属,到发酵末期增至63.71%,而其他腐败微生物菌属的丰度显著下降,同时菌落总数明显低于自然发酵鱼糜.构建了不同发酵时期的相关性网络图,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期凝胶强度与菌落总数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仅乳植杆菌属与菌落总数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凝胶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植物乳植杆菌可以通过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来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凝胶强度.植物乳植杆菌可以作为专用发酵剂开发高品质罗非鱼鱼糜发酵制品.

    罗非鱼发酵鱼糜植物乳植杆菌凝胶强度相关性网络图

    挂浆对罗非鱼片预制菜品质提升及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吴青青黄卉郝淑贤岑剑伟...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鱼片为原料的酸菜鱼产品是水产类预制菜的主要品种之一.为提升鱼片在复热时的质构稳定性,探讨了挂浆对鱼片品质和鱼肉蛋白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添加淀粉、蛋清粉、花生油降低鱼片在复热过程中的蒸煮损失率,提升鱼片的质构特性,优化3类物质的添加量和工艺,以解决鱼片类预制菜在复热过程中易破碎的问题.结果表明,添加淀粉、蛋清粉和花生油均能抑制罗非鱼片的水分流失,降低蒸煮损失,提升质构特性,同时对汤汁浑浊度的影响较小.提高罗非鱼片煮制品质稳定性的最佳挂浆工艺为:淀粉添加量4.4%、蛋清粉添加量3.6%、花生油添加量1.4%、腌制时间13 min.鱼片在此条件下的综合得分(16.16±0.53)接近于预测值(16.70),说明工艺稳定可靠.与未挂浆鱼片相比,优化条件下鱼片煮制的质构硬度提高了 74.2%,汤汁浑浊度降低了 42.7%,蛋白质的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相对含量更多,结构更稳定,肌纤维间连接的紧密性更好,食用品质显著提升.

    罗非鱼片挂浆响应面质构汤汁浑浊度

    基于长度数据的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资源评估

    刘子凯许友伟蔡研聪孙铭帅...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但近年来其资源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利用2014-2019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采集的3 059尾深水金线鱼生物学数据,使用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评估(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和基于长度的繁殖潜力比(Length-based spawning potential ratio,LBSPR)2种数据缺乏条件下的资源评估模型,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为其种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14-2019年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的渐近体长(Linf)、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50%性成熟体长(L50)分别为23.7 cm、2.33和11.76 cm.LBB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其种群资源量水平(B/BMSY)、50%渔获长度与最适可捕长度的比值(Lc/Lc_opt)分别为0.89、0.85,表明深水金线鱼处于轻度过度开发状态和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LBSP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繁殖潜力比(SPR)为0.19,说明深水金线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通过先验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LBB和LBSPR对参数Linf的设置极为敏感,对参数M/K的设置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LBB和LBSPR模型进行评估时应谨慎设置以上2种参数.

    深水金线鱼资源评估数据缺乏不确定性资源量繁殖潜力比

    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多样性

    夏雨果陈蔚涛李新辉朱书礼...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探究了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内陆江河共记录有鱼类351种,隶属于21目74科207属.其中,广东省特有鱼类13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8种,河海洄游鱼类10种,淡水珍稀濒危鱼类28种,在珠江、粤东和粤西水系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52种.根据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可将14条河流(区域)分为5组:珠江水系和韩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西水系和粤东的螺河、赤石河、黄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东的黄冈河、榕江和练江各单独为一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显著(r=0.937,p=0.001).广东省江河鱼类中,2010年之后出现的种类有223种(含外来种群),约有39%的历史土著种类未出现,土著鱼类资源明显衰退.鱼类栖息地生境破坏、外来种群入侵等是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威胁因素.未来需要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防控外来种群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从保护鱼类栖息地的角度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淡水鱼类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相似性分析

    西沙群岛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演变

    谢宏宇刘永赵金发李纯厚...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DNA方法共发现鱼类111种,结合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数据,截至目前在玉琢礁共发现鱼类265种,隶属于12目50科128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鱼类群落组成以小型鱼类为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56.08和122.4;相似性分析表明,2003与2023年之间,鱼类在种类组成、食性组成和不同体型层面的相似性均表现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共有45种鱼类未被监测到,其中大型肉食性鱼类受到自然与人类扰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植食性鱼类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分类多样性指数(Δ+、Λ+)显著下降.初步推断不可持续的捕捞、生境衰退和温度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更替.研究结果可为玉琢礁的珊瑚礁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人类扰动生境衰退演变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适宜生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姚祖兵刘宇明洪李川刘怡峰...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改变将对海洋生物适宜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利用"珊瑚杀手"——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及其重要捕食者——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的发生数据及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7个模型算法构建物种分布组合模型,模拟它们在当前环境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投票平均(Committee Averaging,CA)和概率加权平均(Weighted Mean of Proba-bilities,WM)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True skill statistic,TSS)、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值分别为0.96、0.99与0.97、0.99,优于多数单一模型结果,可较好地预测两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2)温度和离岸距离是影响长棘海星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褐拟鳞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温度、溶解氧浓度和离岸距离.3)当前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潜在适宜生境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以及红海海域,褐拟鳞鲀的潜在适宜生境比长棘海星更广泛,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两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总体均有所扩大,且有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长棘海星褐拟鳞鲀适宜生境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气候变化

    中太平洋黄鳍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东旭邹晓荣周淑婷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为提高捕捞效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2018-2022年中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结合不同水层的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盐度等环境因子,通过构建广义加性模型(GAM)和神级广义相加模型(nodeGAM),分析了太平洋中部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unit of effort,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太平洋黄鳍金枪鱼的盛渔期在5-7月,CPUE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在5°S附近最盛.与GAM模型(偏差解释率为29.4%,均方误差为0.149)相比,nodeGAM模型的拟合优度显著提高,偏差解释率达49.4%(提升68.02%),均方误差降至0.103(降低30.87%).2种模型均表明,表层温度≥27 ℃、100 m水层温度15~20 ℃、表层盐度34.2‰~35.2‰、叶绿素a质量浓度 0.1~0.25 mg·m-3为黄鳍金枪鱼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与GAM模型相比,nodeGAM模型的拟合效果和解释能力更优,从模型输出的效应曲线来看,nodeGAM模型能更好地反映CPUE与环境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

    黄鳍金枪鱼CPUE环境因子GAM模型nodeGAM模型中太平洋

    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郑秋实刘永李纯厚吴鹏...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菌以变形菌门居多(78.89%),其次为厚壁菌门(6.70%)和拟杆菌门(5.45%);水体细菌以变形菌门(40.32%)和拟杆菌门(37.97%)为主.棘头梅童鱼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夏季鱼类肠道中优势细菌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秋季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而冬季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va0996_marine_group、弧菌(Vibrio)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冬季棘头梅童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最低.春季和夏季鱼类肠道细菌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与鱼类肠道菌群变化相似.水环境中黄杆菌(Tenacibaculum)、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Candidatus_Actinomarina、Salinimonas和OM60NOR5_clade共5个菌属与鱼类肠道细菌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4,p<0.01).细菌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冬季鱼类肠道和水环境的共有菌群比例最低,而夏季最高.研究表明,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均存在影响.

    棘头梅童鱼肠道菌群共现网络16SrRNA基因珠江口

    养殖池塘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李玲云韩婷婷张黄琛史荣君...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g·kg-1,SOC 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 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cm 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TN)和总磷(TP)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退塘还林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土壤因子

    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薛姣李婷苏家齐朱长波...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经济海藻55种,其中绿藻门14种,红藻门30种,褐藻门11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大部分海岛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半叶马尾藻最高生物量达40.72~55.25 kg·m-2,小珊瑚藻最高生物量达4.32 kg·m-2.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的生物量大幅减少,已非优势种类.研究表明广东海岛大型经济海藻优势种资源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大型海藻经济种类,有必要进行增殖保护.

    大型经济海藻潮间带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广东省海岛